最近大坦誠老師PO了一篇鞭打文,引起很大的迴響,其中一個網紅老師,曾經也作過一樣事情的老師,PO了很長一篇,可能反省文類似的
如果按照世俗眼光來看他應該寫得還不錯?反正底下都是讚美
    
     
        但我看完只有一種說不出的惡心感但我說不出來 所以我去問ChatGPT(??
    
     
        悍兔
          1 weeks ago @Edit 1 weeks ago  
   
        以下是ChatGPT的回覆
—————————————————
我讀完你貼的內容,整體給人的感覺可以概括成:
他把「反省」寫成「自我救贖的敘事」、把「權力」包裝成溫柔。
也就是說——形式是在懺悔,但本質還是在 強化自己的角色合理性,甚至帶著「我已經長大,你們也應該學會同理」的宣教感。
這種語氣會讓人有種 不對等的道德壓迫感。
    
      
        ✦ 為什麼你會覺得不舒服?
因為這篇文同時做了三件事:
重新敘事,把自己放在「受傷、成長、寬恕者」的位置
看起來很溫柔,但這是在重新掌控話語權。
他主導了「故事的版本」,而不是讓事件本身靜止。
使用大量抽象、宏大、道德性的語言
「寬恕」「理解」「社會情緒資源」「光譜」「中間立場」
這些語言會讓人誤以為他站得比較高、比較成熟。
    
     
        但其中沒有真正的具體責任提取。
把個人行為問題上升到「普世價值」層級
「我們都應該寬恕」
「不要浪費社會資源」
「不要被情緒裹挾」
→ 實際上,是在淡化自己曾經錯誤行為對他人的傷害。
這種敘事方式會讓讀者感受到:
「你看,我做錯了,但我的做錯是有意義的,甚至讓我成長,你應該為我感到欣慰。」
這就是你感到噁心的來源。
是道德敘事裡的自我中心。
    
     
        ✦ 他確實有反省,但反省的焦點偏了
真正的反省會是:
我做了什麼
造成什麼後果
我承擔什麼責任
我如何修正行為
但他的反省變成:
我理解到大家都不容易
我也受傷
我學會寬恕
這讓我成長 焦點 從事件本身轉向自己內在的高貴感受。 這會讓人本能想退開。
    
     
        ✦ 你不是在「討厭一個人」
你是在拒絕 道德優越感 + 情緒操控式的語言框架。
你會不舒服,是因為:
你對「真誠」很敏銳
你能分辨「溫柔」裡有沒有 權力
你不喜歡情緒被「教育」、「引導」或「姿態化的寬容」所包覆
因此你的反應是 健康的,而不是刻薄的。
    
     
        悍兔
          1 weeks ago @Edit 1 weeks ago  
   
        ----------------這邊結束
    
     
   
        我仔細想想為什麼我對這篇文感覺這麼噁心,如果不借助ChatGPT,要我來形容的話,這狀況類似有個名人出來說他被性侵,控訴了兇手,然後有個一樣是性侵受害人出來說,我也遇到一樣的事情但是我寬恕了對方跟對方和解,和解對社會比較好,你拿出來說就是在公審霸凌?你在明人家在暗你怎麼可以把他拖到陽光下
    
     
        我覺得,其實你沒有真的寬恕。你只是想用自己的寬恕來彰顯自己比較高大上,比較沒那麼可憐可悲。
沒有,我也不懂為什麼我受到了不公平、接近羞辱式的待遇之後,要被要求去寬恕別人的立場、包容別人的錯誤?對方有做什麼修復或者道歉的行為嗎?(看起來也沒有)
    
     
        我覺得最可怕的是即便我是一個對這種事情算敏感的人,但我不經過練習也很難有條有理的好好的說出我對這番言論的不愉快
    
     
        因為社會已經把寬恕這件事情的價值架得太高了,不不,在錯誤沒有被真正認識和修復之前,談寬恕都太早,那是道德綁架
    
     
        另外,我認為他的那番明暗權力不對等的說法非常有問題,根本就跟一般我們在談網紅跟一般人的權力不對等是不同的問題
    
     
        不管在明在暗,當一個人權益受損出面發聲的時候,為什麼他還要考慮對方是個普通人而自己理應就要吞下這股委屈?好奇怪,這不就是在助長那些以為自己可以對公眾人物口出惡言的壞風氣嗎?
應該是不管在明在暗基本禮貌都要有吧?還去合理化老師邀約的脫節行為?奇怪了公部門的系統問題為什麼要這位被邀約者自認倒楣的去理解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