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画『国宝』は「失敗のリスクが高すぎる」と製作幹事を見送った…東宝プロデューサーが読めなかったメガヒット...從製片方─市川 南(映画プロデューサー、東宝取締役専務執行役員)角度的文章,還蠻好看的!
latest #24
掰噗~
1 weeks ago
沒錯沒錯
🦀100x100.百百⚾
1 weeks ago @Edit 1 weeks ago
電影『国宝』因「失敗風險太高」而被擱置…東寶製片人無法預料的賣座

電影『国宝』延續了其輝煌的票房動能。該片票房收入突破120億日圓,成為時隔22年再次創下如此佳績的日本真人電影,僅次於2003年上映的『踊る大捜査線 THE MOVIE 2 レインボーブリッジを封鎖せよ!』。負責發行該片的東寶電影製片人市川南表示:「我從未預料到它會如此賣座。」
完全無法預見的超級賣座

「我們贏下這場賭注了啊。」

6月6日,『国宝』上映首日。在舞台問候結束後的慶功聚會上,我對李相日導演、主要製片方 MYRIAGON STUDIO的村田千恵子女士,以及負責現場統籌的クレデウス的松橋真三先生等製作團隊說:「就用這股氣勢衝向20億票房,再往更高目標邁進吧。」

目標「20億日圓」的推測是根據首日觀影人數得出的。

我們從6日上午11點開始取得戲院的數據,並與下午3點以前的累計與過去作品比較後,發現動員成績相當不錯,老實說讓我鬆了一口氣。
立即下載
但是在那一天,我完全無法想像這部電影會成為今天這種級別的超級賣座。當時我心中的期待僅是:「口碑似乎不錯,也許票房有望挑戰30億日圓。」

然而實際結果揭曉後,規模完全超出想像。

截至8月31日,上映87天後,本片票房已突破124億9000萬日圓,觀影人次達到886萬人。

上映初期,觀眾結構為女性約8成、男性約2成。首先是50~60歲女性進場,接著擴散至30~40歲族群,到了夏季則吸引10~20歲女性與男性加入,如今已擴展至所有年齡層。更驚人的是,首日的高動員數據幾乎在三個月後仍維持近100%。我進入電影公司至今36年,從未見過這種趨勢,是極為罕見的異常賣座。
🦀100x100.百百⚾
1 weeks ago @Edit 1 weeks ago
放棄擔任「製作方」,轉而選擇「配給方」角色

在過去這兩個多月裡,我在各個場合被問到:「這部電影大賣的原因是什麼?」我多次只能回答:「我也不知道。」

歌舞伎作為一種藝道,以及極道的世界。男性之間的嫉妒、男女之間的錯過。「師徒是什麼?」「血脈是什麼?」「親人是什麼?」甚至「美究竟是什麼?」—這部175分鐘的長篇作品,透過主人公的一生徹底探究這些主題。我從未想過,這樣一部作品竟會成為日本電影界22年來首部突破100億日圓票房的作品。

事實上,當『国宝』電影企劃在我們公司內部提出時,我們放棄了以「製作公司」的身份參與。公司並未選擇成為「製作方」並全面出資,而是只投入部分資金,並以「配給方」的立場參與。
🦀100x100.百百⚾
1 weeks ago @Edit 1 weeks ago
讓決策裹足不前的三大「風險」

這部電影究竟異例在哪裡?又是什麼因素引發了如此「脫離常規」的超級賣座現象?由於已有許多人從觀影層面進行分析,因此我們聚焦於電影化的過程來進行檢視。

電影『国宝』在企劃階段被判斷為「商業風險非常高」。

原因主要有三點:

1.「古典藝能」這一主題具有高度特殊性
2.「歌舞伎」表演再現難度極高
3.片長預期會極其冗長
結果本片成為175分鐘、接近3小時的超長作品。企劃提案時就已推測:「要將跨越近50年的故事拍成電影,勢必會成為一部相當長的作品。」而「觀眾不喜歡長片」幾乎是電影界的常識,因此在企劃發想之初,這些項目都被視為明顯的「劣勢條件」。

只要有其中一項就已是風險,更何況這部作品一次就帶有三項風險。

這些看似致命的弱點,最終卻變為這部作品的獨特魅力。結果是,這些風險反而成為推動其成為超級賣座電影的核心來源。也因為如此,包含作為製作方的MYRIAGON STUDIO在內的製作團隊,真正意義上「贏了這場賭注」。
🦀100x100.百百⚾
1 weeks ago @Edit 1 weeks ago
製作費遠超一般真人電影,達到三倍以上

『国宝』的製作費超過10億日圓,在日本真人電影中可說是極其罕見的高額預算。

一般日本真人電影的製作費約為3億日圓,稍微規模大一點的也大約在5億左右。只有像「哥吉拉》或「王者天下」這類特效極多的大型系列電影,才偶爾會超過10億日圓。原因在於,一旦投入10億日圓製作費,就必須至少達成30億日圓以上的票房收入,才能達到營收目標。因此,即使我在上映當日祝賀製作團隊:「恭喜達到20億日圓票房目標吧」,他們也可能心想:「那樣的話可能還是會虧本。」可見本片製作費的規模確實超乎常規。
成功的原因只有一個:「国宝的製作團隊非常清楚該把錢花在哪裡」。

例如,主演吉沢亮為了本片進行了長達約一年半的歌舞伎訓練;劇中演出的舞台「日乃本座」則在京都的攝影廠內以大型實景搭建;臨時演員作為觀眾出場時,服裝與髮型也會依各個時代背景精心再現。此外,還邀請了眾多實力派演員齊聚拍攝現場。

不只是如此,拍攝期長達約3個月,是一般日本電影拍攝時間的兩倍。光是劇本創作就花費超過一年時間,後製階段的剪輯、配樂等也投入充足時間與經費。把資源投入在應投入的地方──『国宝』的完成,是這種「不妥協的決心」一點一滴累積而成的成果。
「已經無法再刪了」——之所以成為近三小時長片的理由

在電影完成前,會進入一個稱為「ラッシュ」的階段。

這是將幾乎完成的試剪版本讓工作人員進行試映,並確認例如「這裡太長了」、「這段說明不足」等最後修整意見的過程。

我平常只會觀看一次順剪版本。但這次的作品,我被叫去觀看了兩到三次,李相日導演與製片人村田千惠子也詢問我:「如果希望盡量縮短片長,該怎麼辦?」
整部片接近三小時,當時尚未加入音樂,原本以為可能會顯得冗長。然而看完後我的第一印象是:「這部作品已無法再刪。」無法縮短,沒有任何一段是可以刪除的,因為每個場景都具有強烈的力量。最終我們得出的結論是:「已經無處可刪。」

2025年3月下旬,電影『国宝』終於完成。然而那並非終點,而是上映前一場戰鬥的開始。接下來是宣傳活動,以及如同在緊逼棋局中逐步推進的——海外影展出品戰。
『国宝』帶來的「從未見過的風景」

我腦海中浮現出兩個畫面。

第一個是四月舉行的媒體試映會首日。那時宣傳尚未充分展開,但兩個會場共約150個座位竟全數坐滿。一般來說,隨著上映日接近,口碑逐漸發酵,座位才會被填滿;然而這次,從第一天起就坐無虛席。觀眾多為三、四十歲的女性寫手,也可能是精通歌舞伎的人,或對演員群抱有興趣的人。不僅如此,她們評價說「被美感震懾」,口碑極佳,之後的試映會也沒有出現空席。
第二個則是由製片人村田千惠子領軍推進的「坎城放映」。她先行作出「要將本片送往坎城國際影展」的決斷,然後才從那裡反推日本國內的上映日期。假如當時沒有成功促成坎城放映,那麼選擇在六月第一週上映,可能會讓電影以一種尷尬的姿態起航。即使以村田女士擁有豐富的海外電影市場經驗而言,在完全封死退路的情況下推動此事,肯定也是極大的挑戰。
結果,2025年5月18日,本作於坎城的「クロワゼット劇院」進行放映。我也親自到場觀察觀眾反應。一部長達近三小時、以歌舞伎為主軸的電影,到底能被接受到什麼程度?老實說,我心中是半信半疑的。

坎城的觀眾極具敏銳度,一旦失去興趣,就會毫不猶豫地起身離席。然而當天中途離席的觀眾只有一名中老年男性,而且看似只是去洗手間,不久就回到座位。放映結束後,不僅有起立鼓掌的掌聲,人們還紛紛互相交流感想,熱烈討論的情景十分明顯。

東京的試映會,坎城的放映會——在完全不同的場域中,觀眾卻展現出如此一致的姿態。這正是『国宝』帶給我們的,「從未見過的景色」。
在星期一的白天,座位依然滿席

關於本片,有人提出「粉絲化」的分析,或許確實適用。

「ファンダム」是由英文的「fan(粉絲、愛好者)」與表示領域或勢力範圍的接尾詞「-dom」組合而成的語彙。所謂「粉絲化(fandom化)」,是指某個作品或商品不僅僅擁有一般消費層面的粉絲,而是形成一群熱情高昂、具有組織性與持續參與性的核心粉絲群體;這群人不僅消費,還會主動進行資訊發信,例如透過口碑或SNS推廣,進一步強化作品的價值。

『国宝』也是如此,來自核心觀眾群的感動以極高熱度的口碑形式擴散,進而延伸至更廣的年齡層。

原本這類現象常出現在人氣動畫電影或熱門電視劇改編的電影上,然而本作卻是從50至60歲族群開始引發粉絲化的。
異變在上映第4天就已開始顯現。

上映日為6日(星期五),也就是說第4天為星期一,即上映後首次迎來的平日。通常在這種平日時段,觀影人次會明顯下降,熱度會暫時冷卻。然而本片卻在星期一的白天仍然出現滿座的情況,並且之後的一週、再下一週觀影人數都未下降,反而持續上升。觀眾就像越滾越大的雪球般逐漸形成粉絲文化,發展至如今的規模。

此外,9月11日與12日,『国宝』將於第50屆多倫多國際影展正式放映。

同時,也已被選為美國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國際長片」項目的日本代表作品。

因此在北美,也將有人首次透過『国宝』接觸日本的歌舞伎。更進一步來說,或許在這之後會出現無法預測的新現象。電影擁有這種充滿未知的力量。
打造「好電影」的五大要素

針對電影所具備的普遍力量,我時常會用一個「五邊形圖」來說明。

所謂電影的普遍性,包括:1.優秀的題材(原作)、2.優秀的劇本、3.優秀的導演、4.優秀的演員、5.優秀的音樂(主題歌)。當這個五邊形的各面向逐漸擴大時,電影就有機會成為「能夠追求票房成功」的作品。也就是說:五邊形越大,其普遍性越高;五邊形越完整、越均衡,就越有機會達成「票房突破10億日圓」這一基本成功標準。
然而,像『国宝』這樣能被稱為「國民級賣座」的作品,卻反而可說是這個五邊形「膨脹到超出形狀、甚至突破框架」。某種力量在其中發揮了極其強大的作用。

這股力量——若要硬要命名,或許可以稱之為「時代性」。

至於具體是什麼樣的時代性,坦白說,現階段我仍無法肯定。但可以說,『国宝』這部電影,無論是喜悅還是悲傷的面向,皆如實映照出令和時代的我們所處社會的一種「非虛構的共鳴感」。而這種感受,待我們在十年、二十年後回望2025年時,應會更加明確地被感受。
打開留言~
🦀100x100.百百⚾
1 weeks ago @Edit 1 weeks ago
平常都是看影評討論故事、討論導演演員、鏡頭美術等等,第一次看到從製片角度的管理方來討論這個異象,而且還是東寶的管理方,原來他們是這樣討論票房討論製作,真的很有趣很好看的文章。

光想到被問「這部電影大賣的原因是什麼?」,市川先生只能回答:「我也不知道。」的畫面就好有趣🤣
愛麗絲
1 weeks ago
從製作面來解析的訪談真的好有趣喔,粉絲化那段很精闢!
愛麗絲
1 weeks ago
6月下旬我在福岡,是周四晚上8點的場次,看完就深夜11點而且隔天還是上班日,開大廳可以坐到接近九成滿,當時我就覺得國寶的票房會很不得了。
djlice: 對對!我也覺得粉絲化那段很精闢,而且從觀眾群年齡區塊分析也很有趣!
一般日晚上還有這樣的座席率真的很不可思議!
從製片方角度來分享更能感覺到連他們都沒預料到的異象,先往海外影展上映的決策也是很大膽又有先見,有種「天時地利人和」的感覺。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