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燼✦如其所是
1 weeks ago @Edit 1 weeks ago
《心理界限:尊重自己的意願,3個練習設立「心理界限」,重拾完整自我》 作者:楊嘉玲
界限是什麼?我們經常掛在嘴邊,但真的知道嗎?幾年前我覺得這概念很模糊,所以買了這本書想搞清楚——人都是因為意識到自己有所不知,才想去搞清楚。看完之後,我覺得它確實有個明確的定義(雖然依然是個會依照每個人狀況不同而浮動的變數)。
作者是啟點文化創辦人楊嘉玲,我還蠻喜歡她們早期普及心理學知識的節目,這本書一如啟點的風格,非常平易近人、清楚地解釋了脈絡與知識點,對於這個主題有興趣的話不妨一讀。心理界限:尊重自己的意願,3個練習設立「心理界限」,重拾完整自我,楊嘉玲#燼燼讀書 #讀嘛讀嘛
latest #25
餘燼✦如其所是
1 weeks ago @Edit 1 weeks ago
希望這個詞彙不會成為第二個「情緒勒索」,在任何人需要一個標籤時被隨意地引用,或是被隨意解讀成方便的形式。我想正因為是這些詞語讓一般人定義模糊,它才這麼容易擅自被扭曲、惡用。

不過我能做的也不多,不是每個人都有興趣深入了解這些事情,大家隨心所欲地活著、這也是很常見的人生。

不管怎麼說,心理學可能不是一個研究之後你會變開心的學問,但絕對是個可以引領人去思考、並且有機會在生活中實質做出改變的領域。

但是「退讓」,通常伴隨而來的不是更多的「尊重」或「互惠」,而是愈來愈多的「不得不」與「勉強」,當心理的意願沒有被重視時,你的內在空間無法給出好品質的對待。時間一長,你要不是討厭自己,要不就是憤世嫉俗,到最後受傷的還是自己。

P.24
而界限並不是固定不變的,會依據不同的事物有些調整。大體上,仍有一個合適的區間。過度緊繃,會造成彼此的關係太過疏離,完全沒有親密與連結可言,過度糾結,也會讓彼此的互動太過混亂,成員會缺乏自主性、太過依賴。

P.34
立即下載
或許是受到傳統教育的影響,許多人在遇到問題時,第一時間只想要趕快找到一個「答案」,把事情解決掉就覺得大功告成。很少停下來想一想,問題到底是怎麼發生的?更遑論去釐清問題究竟該由誰來負責?未來可以怎麽避免再度發生。

P.37
對這些小大人而言,當他們必須自立自強照顧家務與其他手足,被忽略、孤單、不重要的感覺,也隨之而來。以至於他們長大後,即便離開原生家庭,仍舊無法改掉這個習慣,會把許多不屬於自己的責任與壓力攬在自己身上,難以拒絕。他們老是在滿足別人,卻不懂得善待自己。

P.52
其實,擁有健康的心理界限和堅持己見、毫不退讓是兩碼子事。有健康心理界限的人,不僅明白自己要的是什麽,同時有能力清楚地表達。因為他知道沒有人有義務猜中自己的心思、自動滿足自己所有的想像,所以把自己的想法交代清楚是關係靠近的第一步,目的是減少不確定感帶來的猜忌。但是他也曉得說出來不等於別人就一定買單,需要透過良好的溝通,才能找尋出彼此都能接受的方案或共識。

P.54
可是堅持己見,就是完全的自我中心,不在乎他人的處境與狀態一意孤行,絲毫沒有轉圖的餘地,才會被冠上「難相處」的帽子。這兩者之間還有很大的模糊地帶,需要視情況而定,可是對自己較沒信心的人,他們的累考會比較僵固,一旦認定了就很難有鬆動的機會,因此很容易陷入「全有全無」的二元對立思考中。

P.54
餘燼✦如其所是
1 weeks ago @Edit 1 weeks ago
既然沒人敢保證,在關係中怎麽做一定不會被孤立,倒不如讓真實的自己有機會出來呼吸,至少你還保有自我,可以當自己的啦啦隊。其實沒有人能夠真的孤立你,除非你自己先選擇了在乎,並繼續留在讓你痛苦的關係當中。唯有你先尊重自己,別人才會把你放進心裡。

P.58
心理學家卡普曼博士發現,人與人的互動經常會重複出現沒有明說的心理遊戲,而幾乎所有的心理遊戲都會有:迫害者、拯救者和受害者這三個角色,他把這個現象稱之為「卡普曼戲劇三角形」。人們在三角形裡的角色並非固定不變,會隨著不同的狀態不停地輪換位置。

P.67
沒有人可以改變任何人,除非當事人自己願意。不管你的出發點有多良善,只要對方不是發自内心的調整,當情況和他想得不一樣的時候,他就會把責任丟給你,認為是你的錯。

P.69
唯有當你能把爸媽當作是一個人看待,而不是父母,你才能脫離孩子的依頼,不再企圖從爸媽身上尋求肯定。你可以不是爸媽理想中的孩子,他們也可以不是你心目中完美的父母,但是你們依舊能彼此相愛。

P.72
餘燼✦如其所是
1 weeks ago @Edit 1 weeks ago
許多心理界限不清的人,因為需要自己被需要,所以情願留在一段心力交瘁的關係,至少還能得到關注與連結。但是請別忘了,想要在錯的人身上找對的答案,猶如刻舟求劍,拖愈久代價愈高。你的委屈成全不了任何人,更換不回對方的疼惜,只會讓自己愈努力、愈挫折。
唯有你的心理界限清楚了,你與他人的連結才是一種對等的互動,而不是一場關係的交易。兩個空虛的靈魂,是無法讓彼此感覺到真正溫暖的。
你必須懂得讓自己快樂,這世界才會跟著你微笑。

P.74
有責任感是一種美德,但是它能有效發發揮的前提是,搞清楚整件事情的前因後果,界定出自己該負責的合理範圍,否則有可能一群人忙了一圈,卻什麽也沒變好。

P.85
真正仁慈的人,從來就不是無止盡的容忍。當一個人對自己的認知有了輪廓,他才能知道自己承載的範圍。所謂的「寬容」,是先有了「寬」度,知道自己的限制,才能做到包「容」。

P.86
心理界限不清的人覺得如果把話說得太清楚,會讓別人覺得自己很冷漠、不開心、斤斤計較,所以他們寧願模模糊糊、含糊其詞,也不願意把醜話說在前頭,談清楚彼此能接受的條件。因此,像是婚前協議書、合作契約等,都會讓他們覺得太不近人情。只有在面對不喜歡的人、或是自己不高興了的時候,才需要這麽做。他們寧可活在虛妄的想像,用「以為」麻痺自己的戒心,也不願意把問題攤開來。

P.115
你的體貼與善良,應該留給真正懂得珍惜你的人。

P.121
餘燼✦如其所是
1 weeks ago @Edit 1 weeks ago
所以,那些默默承擔的朋友,在隱忍的同時,不一定讓對方覺得更愉快。而且「忍」這個字很有趣,仔細拆拆解,就是心上插了一把刀。當你在忍耐的時候,其實你身體是有痛覺反應的。而這樣的不舒服是一種提醒,目的是希望你除了忍,還能夠更進一步去關照它。就像身體會疼痛是為了告訴我們哪裡出了問題,提早作出調整,忽略掉、不去管他,只會讓狀況更嚴重。

P.138
餘燼✦如其所是
1 weeks ago @Edit 1 weeks ago
把自己說清楚是一種習慣,而做到這件事情的前提是,你得花一點時間好好問問自己,我真正要的是什麽?不能只存在模糊的感覺。當你不知道自己要什麽的時候,別人給你什麼都不對。你的不好意思,是別人挫折的源頭。
也許別人不是故意要傷害你、侵犯你的界限,而是他真的摸不著你底,一不小心就踩到你的線。你若真想體貼,從現在開始著說清楚吧!你想要的親近、不侵犯,才有可能發生。

P.139
餘燼✦如其所是
1 weeks ago @Edit 1 weeks ago
總括來說,當你在表達自己的界限或期望時,不能只告訴對方「你不要他怎樣」,同時你也要說出你可以接受的條件與作法。如果對方願意尊重你的遊戲規則,關係就能夠繼續互動下去,如果對方侵犯你的領域,不論是時間、空間或情緒,你要能做出相對應的行為,離開或阻止對方繼續這樣對待你。

P.172
仔細分析,很快地就會發現這些句子的主詞幾乎都是「別人」,很少用「我」做為主導。再加上他們在陳述自己的看法時,經常使用「應該」、「必須」、「一定」等封閉性語言,更窄化了他們思維的可能,好像眼前只有一條路,如果不照做,結果就會很糟糕。這些非理性的信念就像緊箍咒,讓他們一再地重複相同的行為,承擔過多的工作或請求。
這些容易受傷的人們,本身就比較害怕衝突,如果你要他們直接拒絕別人,對他們來說壓力太大。因此要改變這些習慣,「覺察」是很重要的第一步,如果沒有發現自己經常使用這些語詞,就只會朝著慣性的方向前進。

P.176
當這些想法出現時,先好好地深呼吸,把「應該」、「必須」或「一定」這些語言,換成是「我選擇」代替試試。

P.178
餘燼✦如其所是
1 weeks ago @Edit 1 weeks ago
其實對這群默默付出的朋友而言,照顧他人已經是他們根深蒂固的直覺反應,若要他們只把自己管好、不理別人,難度太高,而且即使做到了他們也不開心。倒不如他們從被動要求,换到主動判斷的位置上,賦予他們選項,讓他們決定自己可以怎麼使用,再一點一滴地長出信心與自主。
否則,就算我們想幫助他們,很可能還是複製了「聽話照做」的模式,我們變相成為一直在灌輸他們什麼是好、什麼是不好。

P.179
餘燼✦如其所是
1 weeks ago @Edit 1 weeks ago
此外,我請他把一直想的事情列出來,一一填進手札中。換言之,不是等自己有空才來做想做的事情,而是在其他的事情還沒發生前,就先預訂下來,屆時才有可能真的去完成,不會被擠壓而犧牲掉。

P.195
餘燼✦如其所是
3 days ago @Edit 3 days ago
特別是「核對」這個能力,是很多人無法好好地面對衝突的重要盲點,習慣把「核對」連結成「質問」,好像向對方多提出一點問題、確認一些細節,就是不信任、不友善的態度。總用自己的「以為」,認定別人的需要。情願活在臆測和猜疑的想像中,也不願接受澄清之後的事實。

P .82

//補遺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