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都想成為「有用的人」?為何男性很害怕自己「沒用」?|第2季|【超時空心事#64】欸?這集我覺得講得挺有感欸(當然不是其他集講不好🤣

*為何現代男性,越來越不知道如何證明自己?
當機器取代勞動力,社會更重視溝通、合作、情緒調節力,這些是女性本就比較被鼓勵去發展的能力,對男性的自我價值感則衝擊較大,因為他們無法再靠體力、經濟優勢證明自我價值,只好緊抓過去的「性別劇本」(勇敢、犧牲、強大、大器),不斷地想維持那份存在感。然而,這正是許多男性會出現「認知失調」的地方……
latest #27
*為何男性同為父權制度的受害者,有時卻很難打從心底支持性別平權?
雖然隨著父權制度被挑戰,男性不太能再用「勇敢、犧牲、強大、大器」等特質換得性別特權,但是許多觀念仍處於過渡期。即使不那麼認同源自父權歷史底下的性別劇本,不扮演卻又可能被說「沒用」,因而感到無所適從,既生氣又挫折(如:被期待要賺錢養家,又被鼓勵要多花點時間陪伴家人)。

沒錯,過渡期⋯⋯沒有時刻警醒自己,就容易又會陷入習慣的舊模式

→男性可以試著跳脫這份社會期待,保有自己的想法與需求,與伴侶一起協商,重新建構你們關係的模樣。
男女從小被社會教會害怕的東西不同:女生得學會警戒外在世界,才能保護自己不受侵犯、遭遇暴力或騷擾;男生被教導不能脆弱、不能表達情緒,所以對於觸碰內在世界是感到危險的。於是女生容易不懂為何男生不說感受,男生也難理解女生為何怕外在環境,因為他們恐懼的世界根本不一樣。

個人覺得這個真的大重點⋯⋯因為沒有那個害怕的經驗,自然就沒辦法馬上理解對方的害怕⋯⋯
身而為人,終其一生都得思考「我是誰」、「我有什麼價值」這些命題,只是不同性別有不同標準而已。像是男性追求「有用」,就是渴望被尊重、被認同、被崇拜。
→這其實已經不只跟性別議題有關,而是上升到人生哲學問題的層次:
>你能承認自己的渴望,同時面對背後的陰影嗎?
>當你被看不起、嫌棄或否定時,會不會因而覺得自己沒有價值?
>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有沒有活出自己真正想要、能快樂的樣子,而非盲目地遵循社會期待?
立即下載
男性之間需要互助合作。然而在男性還不太擅長談心事、支持彼此的心理狀態時,或許可以先試著:

1. 停止用「有沒有用」的框架評價其他男性,同時也是在練習,不要用如此嚴苛的標準要求自己。
2. 接觸有性別意識的女性(不會要求男人做到所謂「男人該做的事」),或尋求相關的心理資源(如:諮商師、臺灣男性協會),在安全的環境下,跟其他人一起討論性別相關議題,探尋自我存在的價值。

→當你發現自己不會因為沒達到某些標準,就被排斥、被說沒用,你會越來越相信自己其實有選擇權,可以跳脫性別劇本的框架,活出自己真正想要的樣子。
【十分鐘心理學】想給予建議卻又怕傷到人?三個步驟把批評變成溫柔的指導,讓關係更靠近批評常常會使用的:
1. 增加對你的評論
2. 帶有否定的情緒
例:這樣子不可以、你是不行的、你是錯的、怎麼會做成這樣呢、你為什麼會寫出來這個東西(結合口氣)

被批評者感受:
1. 羞愧感>進而防衛
2. 我做了很錯誤的事情
3. 嚴重時會失去動力

>當自己很習慣這樣跟自己說話時,也只會有羞愧感而沒有改變的動力
指導跟批評的差別:會讓被指導者清楚可以怎麼跟往哪個方向改進,同時還能維持被指導者的自我價值
例:這邊可以怎麼去做調整、下一次可以試試看怎麼樣
>用詞差異+首要回饋的點是正面(先肯定努力)

*批評常常是只有指出錯誤,所以不會在那之中感受到善意,但指導是會感受到對方的善意。

嗯我個人還是覺得,用詞語氣跟講話順序很重要,有些用詞跟順序用不對了就是會不舒服
結合之前聽的,下指導前,先想想對方現在是需要建議的嗎?自己在這方面的經驗比對方多嗎?
汫瑜⨠璟鐘自我探索
1 weeks ago @Edit 1 weeks ago
*為什麼我們習慣使用批評?
1. 從小經常經驗被批評,累積複製而來的習慣
2. 不耐煩、焦慮、希望可控時
3. 批評可以直接發洩情緒:憤怒或失望
4. 上對下的關係:下屬通常不會直接對上司起衝突,而上司被環境允許可以不用有同理心的去指出錯誤(成本不高)

>真心希望對方調整改變的話,批評本身比指導沒有用很多,因為會出現屏蔽或防衛等等心理機轉來保護自己不面對羞愧感
汫瑜⨠璟鐘自我探索
1 weeks ago @Edit 1 weeks ago
*怎麼把批評變指導?
1. 先肯定與承認對方的努力或做對的點
2. 再點出問題,注意用詞上盡量避免太多評價或形容詞
3. 最後給方向與方法,鼓勵語氣為佳

>也能先探索理解自己為什麼習慣使用批評,才能更容易有意識的選擇使用指導
汫瑜⨠璟鐘自我探索
1 weeks ago @Edit 1 weeks ago
找伴侶,有沒有「上進心」重要嗎?|【幸福翹翹板#48】蠻典型的選題,一樣也是先給對方貼了標籤而沒覺察雙方的需求點
對方沒自我覺察時的邏輯,聽了真的會覺得對方有病🤣🤣🤣
記得溫和的不帶預設的提出需求之後,對方不是必須得接受跟滿足自己的需求
汫瑜⨠璟鐘自我探索
1 weeks ago @Edit 1 weeks ago
彩虹話題:LGBTQ+ 在煩什麼 | Tammy 純聊天前面的部份聽得出來他沒有看過太多免術的瘋子XDDDD
他也有承認很少遇到真跨,就一種啊有點羨慕瘋子看得少www
後面提到的沒辦法想像無性戀很有感,跟我最近的煩惱很像,我是跟這位相反、我超級沒辦法以我自身為出發去想像性吸引力到底是什麼,甚至會恐懼排斥……
然後會再想到遇到朋友因為有某些經歷而困擾,自己卻沒有那個經歷時,我會很難過我沒辦法真的正確想像後去幫助朋友……
只好一直跟自己說,我本來就沒辦法通靈,不用急著去幫,有試圖同理就很好了
然後會有點自暴自棄認同人還是孤僻點得好XDDD
有試圖同理就很好了啊
書太多時間太少☆無道
1 weeks ago @Edit 1 weeks ago
&我會覺得Tammy對議題的理解應該不多
ender1990: 嗚咪謝謝
是啊,他應該蠻專注自己的生活~這點在之前就蠻有感覺了所以我是沒什麼意外感
g223467: 有感的反而是他有提到無性戀跟已術跨的部分
也順便重新思考了一下我自己對免術換證這個議題的想法
會覺得這個議題有點在預設大部分的跨性別是不想要手術的
ender1990: 我是有看過有提到部分跨是沒有錢去做手術的
我自己對於跨性的定義是:對於自己原生的性器官會感到恐懼厭惡,對自己的原生身體沒有歸屬感與安全感,必須要進行變性手術才能滿足
所以這個政策我在想原本立意是不是減緩那些跨們心理上的不適,幫助他們度過做手術前的過渡期
我印象中是因為有些跨性別並不討厭自己的性器官,所以才不想要手術,但因為外貌跟打扮都已經偏向另一個性別,用原本的證件會容易造成誤會或是有出櫃的壓力,就變成會希望不用透過手術就可以換證
汫瑜⨠璟鐘自我探索
1 weeks ago @Edit 1 weeks ago
ender1990: 欸原來有這樣的嗎(?
可能我對於定義比較嚴格吧,如果是像你說的那種群體,在我的定義來說就比較偏向穿衣風格不同,跟能不能區隔自己跟外界的界限,似乎沒必要上升到證件上的性別⋯?我就會比較好奇這樣他們對自己生理性別的定義就是另外一性還是第三性嗎?
我在想是不是得要有新的名詞來定義他們,這樣可以跟那些嚴格定義上的跨做些區別避免誤會?
我還有想到證件如果不換性別而是純粹用換照片的換發,能不能解決呢🤔?
汫瑜⨠璟鐘自我探索
1 weeks ago @Edit 1 weeks ago
還有現在這個議題變得這麼兩極,就是檯面上叫最大聲的那幾位的觀念想法去細細探究,加上現在政府公部門的一些做法,都是女性從根本上感到威脅恐懼的⋯⋯然後一再無視、沒有同理女性的恐懼,才會走到女性也不想去理解那些跨了
(我個人是沒有認同Tammy說的犯罪成本沒有降低😂
其實有整型按理來說就要去換照片啦......
&對他們來說自己就是跨性別或是他們想成為的性別
我自己是不認同恐懼被放大或是操弄這件事情
ender1990: 懂~現在女性就是被逼到不得不大吼大叫像個瘋子一樣了⋯⋯
嗯啊,我是覺得心理認同跟生理性別是沒辦法視作一樣的東西,所以才會覺得這種的是不是該給他們新的心理名詞來形容,他們也就不必侷限於要不要跨或者被塞進跨的框架裡
畢竟生理性別還會牽涉到生物醫療那些,光是這個我就沒辦法認同現行檯面上跨鼓吹的觀念,對我來說這是一種對生命的輕率對待,不管是對自己還是他人(還有醫病關係),這個影響都非常巨大
天知道我也想過很多次為什麼要有性別、為什麼要有性別劇本,沒有這些是不是人類就更容易能互相理解,但我也知道這就是個天方夜譚
g223467: 當人類好難(躺
除了生物醫療之類的 也有很多有的沒的問題 目前也都沒有很好的解法
所以我不是很理解為什麼要急著推這些相對同婚有爭議且影響更大的法案
我是覺得性別劇本這種東西本來就可以自己選擇要不要遵守~也盡量不要要求別人遵守
ender1990: 真的,我不在那個執政位置所以也沒辦法理解(躺
對啊,性別劇本也是個我不認同但它就是存在的東西,但可以選擇不要遵守,同時也盡量不要把自己的標準想法硬是套在別人身上~
你總是很在意別人的眼光嗎?如何跳脫「他人意見恐懼」的限制?~《自我升級第一原理》凱宇和嘉玲的對談|【有聲...全書貫穿「FOPO」概念:fear of people’s opinions(害怕他人的眼光)

*如何發現自己深陷「FOPO 的負面迴圈」?
>覺察自己的回應模式(講出來的話、做出來的表現、內心細微的活動)
1. 扭曲:因為別人的眼光與意見,表現出的與內心想法不同
2. 順從:失去自我,無論他人說什麼都接受
3. 對抗:無論對方說什麼都講反話,正因為他人的眼光太大,所以恐懼展現出來時,就是對抗到底
4. 切斷關係:冷漠,不聽、不問、不點頭、不搖頭
5. 轉向自己的內在(相對健康):問問自己到底怎麼了?他人的眼光、想法、說法、動作,引發出自己潛意識的什麼東西?
*太在意他人的眼光,該怎麼辦?

1. 別總以為自己在聚光燈下
>太過在意別人覺得自己如何,也是一種自戀
>當他人變得太大,你的自我就會不見

2. 別總以為自己有讀心術
>不推論對方的看法與態度,而是要與對方核對他到底怎麼想

3. 覺察自己的確認偏誤
#確認偏誤:你的內心已經相信一套故事,於是找證據來支撐這個劇本。
>當你已經先有自己的相信,就會忽略那些相反邊的事實,且越不相信就越看不見
→觀察自己都在留意(強化)什麼訊號,如果你能夠有意識地留意「相反邊」的東西,就更容易看見事情的全貌。

4. 讓自己跟更大的格局連結 >如果沒有「他者」,活在世界上也沒有太多的「意義感」 例:如果世界上只剩你一個人,你的名字叫什麼根本不重要 >以心理學解釋,是因為有「他人」,才確認有「自己」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