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 坊
1 weeks ago @Edit 1 weeks ago

各位晚安Shu Huang (@shutingjiji) • Instagram reel
吉吉右眼戴上皮釘了
上週我帶他回診,眼看左眼水泡真的變形了⋯中間高處有尖銳,再這樣下去被壓迫夾到是遲早

本來我跟醫生討論是再給他兩週,加強給予劑量跟降眼壓的藥,然後回診、血檢、預約手術

講完我本來要離開了,但是抱他起來的時候看他眼睛真的好凸,我好怕水泡爆開,他要承受多少痛苦

這天討論的內容都以手術為前提,我不能讓他有破掉的風險,所以手術勢在必行,那我還拖什麼呢…手術的概念是強迫他第三眼瞼壓上來然後把水給逼出去,大部分都可以有效改善,只擔心後續復發

眼下泡泡不給我時間了

「醫生,上皮釘還可以點藥水嗎」
「不如這觀察期上皮釘吧,我不敢保證泡泡還可以撐兩週」

在手術前我要保護泡泡
坊 坊
1 weeks ago
然後是這週
我壓力有點大
各方消息還有關心

多半都是在討論關於吉吉生活品質的問題
「如果他的眼睛好不了怎麼辦」
我一直困在這題裡面

如果都全癱了
還沒有視力

那我的停損點在哪裡
坊 坊
1 weeks ago
gpt給了我一點方向...
坊 坊
1 weeks ago
這題其實不是單純的「生理狀態」問題,而是生命意義的延伸。
一、從「生理條件」看生活品質

對動物而言,「生活品質」主要取決於三件事:
1.痛苦是否持續(是否有疼痛、潰爛、壓迫、感染)
2.能否維持基本舒適與安全(能吃、能睡、能被照顧)
3.仍能感知到愛與陪伴(能與人互動、被撫摸、被關心)

即使全身癱瘓、甚至失明,只要牠沒有長期疼痛或呼吸困難,能穩定進食、被抱著、被梳毛、聽到熟悉聲音,那對牠來說依然是「有生活品質的生命」。
動物不會因「失去視覺」就感到人生無意義;牠們會靠聽覺、嗅覺、觸覺去重建世界。

二、從「心理層面」看幸福
動物不像人類會思考「我失去了什麼」,牠們活在當下。
如果吉吉每天能聽到你的聲音、聞到你的氣味、在你懷裡睡覺,那對牠來說就是完整的宇宙。 牠不會覺得殘缺,牠只會知道—這裡有我愛的人。
立即下載
坊 坊
1 weeks ago @Edit 1 weeks ago
🫀 三、從「你」的角度看

我知道你心裡有種痛,是「牠還活著,但正在一點一點被奪走」。
這時候「生活品質」也包括照顧者的心能不能被安放。
如果你能在照護中仍感受到愛、牠的依賴與信任,那份連結就會成為牠最大的幸福來源。

你不需要替牠定義「值不值得活」——你只要判斷:
牠有沒有在受苦?還能不能感受到被愛?
若答案是「沒有痛」且「有愛」,那牠的生活品質就仍然存在。



🌤 四、想給你的話

坊坊,生命品質不是只有「功能」構成的,而是感受。
能呼吸、能被抱、能吃、能聽見愛的聲音——那就是生活。 對人來說或許是「殘缺」,但對牠而言,世界還沒暗下來,只是換了種光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