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ian Liu on Facebook
重訓提升骨密度,要多重才夠?

醫學研究已經證實,重量訓練能有效提升骨質密度。我自己也親身體驗到明顯的進步。那麼,大家最常問的問題是:「要練什麼?要做多重?每週要練幾次才有效?」今天就一起來談談。

首先,訓練動作要針對目標部位。想強化哪個骨頭,就要讓外力通過那個部位,才能直接刺激它生長。骨質疏鬆時最容易骨折的地方是脊椎、髖部、手腕與上臂,因此訓練時要涵蓋這些區域。如果能同時刺激到多個部位更理想,像健力三項的深蹲、臥推、硬舉,就是會讓重量通過全身的動作,也能負荷較大的重量。在訓練時也可以選則類似的動作。
掰噗~
4 days ago
讓我掐指算算 (bringit)
接著是訓練強度。要讓骨頭變強,外力必須達到所謂的「最低關鍵壓力(Minimal Essential Strain, MES)」,大約是骨折壓力的十分之一。強度要超過這門檻才能刺激骨質增生。這個數值實際上難以測量,只能估算。研究推測,脊椎骨的刺激壓力約需要體重的 1.5 倍。不過,由於每個人的體重與體組成不同,個體差異仍然很大。實務上比較常以「運動強度」區分,目標是達到中高強度,大約為最大肌力(1RM)的 65~85% 以上,也就是一口氣只能做 15 下以內的重量
訓練頻率也是非常關鍵,卻常被忽略。研究顯示,若想增加肌力或肌肉量,每週訓練一次還可能有效;但要提升骨質密度,至少要達到每週兩次才有效,而三次效果更佳。我自己的經驗也相同:以前一週只訓練一次,骨密度幾乎沒什麼變化;去年改成平均每週兩次後,就明顯看到提升
骨骼變化的速度很慢。研究發現,至少要持續訓練 6 到 12 個月才會有明顯進展。我建議訓練約一年後再做骨密度檢查。如果想更早知道成效,可以抽血檢測骨代謝指標,來確認方向是否正確。

另外,持之以恆的訓練非常重要,因為骨質本來就是需要長時間累積的。停止刺激後,骨質還是會隨年齡退化流失。但別失望,就算是使用藥物治療骨質疏鬆,停藥後也一樣會退步。

過去針對骨質疏鬆的衛教,為了平易近人,常會說「爬樓梯、做體操、舉水瓶就好」。這類運動雖然也有一些健康益處,但若要真正提升骨密度,還是需達到足夠強度刺激才行。當然,在沒有訓練基礎下貿然挑戰大重量,會有受傷的風險,因此應該在專業教練指導下,先學好正確動作,循序漸進地增加強度,強化骨質。
立即下載
結論:強化骨質的訓練要素
1. 選擇重量會通過脊椎、髖部、手臂的動作,如深蹲、硬舉、臥推
2. 重量強度為中高強度(1RM的 65~85%)以上
3. 每週訓練 2 次以上(3 次更佳)
4. 持續訓練 6~12 個月後才會看到明顯成效
5. 維持訓練習慣,因為停止訓練後骨質還是會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