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這個YouTube影片的總結:
本集節目《畢業季撞上AI浪潮!大缺工時代為何新鮮人找不到工作?ft.盧世安 |《#新聞幕後》EP71 夏嘉璐》由TVBS Channel播出,邀請了H.R. Friday創辦人盧世安(以下稱盧世安)與主持人夏嘉璐一起探討當前台灣職場環境,特別是在畢業季與AI技術快速發展的雙重衝擊下,年輕人面臨求職困難的現象,以及企業用人需求的矛盾。
### 1. 畢業新鮮人找工作難題的現況
- 今年(2023年)7月有一批新鮮人準備進入職場,但整體氣氛相當艱困,許多年輕人無法找到合適的工作。
- 同時企業又反映找不到合適的人才,造成「大缺工時代」與「年輕人找工作難」的矛盾現象。
- 這種兩頭難的狀況,反映出勞動市場存在明顯的結構性失衡和摩擦,尤其在初級知識性工作(entry-level jobs)上問題特別嚴重。
### 2. AI技術對就業市場的衝擊
- AI技術的快速普及,特別是自2020年起加速影響各行各業,許多過去需要大量人力的初階工作逐漸被AI自動化取代。
- 例如行政、文書、基礎程式碼撰寫等職務,過去是年輕人入門的跳板,但現在因AI效率提升,這類職位顯著減少。
- 這導致初入職場的年輕人失去了大量「實習」和「學習」機會,形成所謂「AI衝擊下的新手斷層」。
### 3. 勞動市場結構的M型化與人口結構問題
- 台灣正面臨人口老化問題,2025年預估65歲以上人口將達17.4%,且有近10%選擇飛典型工作(即非典型、彈性或非正規工作型態)。
- 年輕族群(18-24歲)中約有一半偏向飛典型工作型態,反映出年輕人工作型態多元但不穩定。
- 在這種人口結構與工作型態變化下,企業與勞動者的需求不匹配愈發嚴重。
### 4. 企業用人需求與人才競爭
- 雖然初階職位減少,但企業對「高階專業技能人才」的需求依然旺盛且競爭激烈。
- 台灣企業在專業技術領域仍面臨人才短缺,但這類職位競爭全球化,優秀人才可以選擇海外工作,如日本市場吸納大量台灣人才。
- 日本因少子化問題開放外籍人才,據估計目前有約二三十萬台灣人在日本工作,這種跨國人才流動加劇台灣本地人才競爭。
### 5. 教育與學歷的重新思考
- 傳統高學歷優勢逐漸減弱,尤其是剛畢業的年輕人失業率與低學歷者差距縮小,顯示學歷對於求職優勢不再明顯。
- 盧世安將學科分為「硬學科」與「軟學科」:硬學科如理工、半導體等專業需專業教育且轉換門檻高;軟學科如法律、商管、文史等較容易跨領域轉職,但也面臨職場競爭加劇。
- AI對軟學科領域的影響也逐步展現,尤其是法律助理、行政法務等職務,競爭日益激烈,甚至法務職位多由律師擔任,造成「內捲」現象。
### 6. 台灣半導體及工程人才市場的困境
- 台灣過去十多年來半導體及資訊工程人才需求熱絡,吸引大量學生就讀相關科系,但隨著AI技術普及及產業結構變化,這些畢業生反而面臨就業困難。
- AI技術降低了程式撰寫的門檻,許多非資工背景者也能藉由AI完成軟體開發,傳統轉職門檻被打破,導致工程師職位競爭變得更加複雜。
- 補習班和培訓機構大量倒閉,反映出市場對基礎程式教育的需求下降。
### 7. 解決之道與未來展望
- 對於目前的勞動市場失衡,盧世安認為短期內難有明確解方,因為這是結構性失業與摩擦性失業同時存在的結果。
- 企業方面,已開始積極與學校合作,提前培養符合產業需求的技術人才,如成立產學合作班級,縮短學校教育與職場需求的距離。
- 企業願意投入資源,嘗試抓住優秀年輕人才,但初階職位減少使得新鮮人難以累積工作經驗,形成惡性循環。
- 社會需重新審視「學歷」與「能力」的關係,重視軟硬實力並進,並鼓勵多元學習與跨領域發展。
### 8. 內捲與職場壓力
- 「內捲」一詞在過去十年成為熱門詞彙,反映職場競爭激烈、資源有限的殘酷現實。
- 年輕人不僅面臨職缺減少,更因為競爭者眾多,造成心理與現實雙重壓力。
- 這種「你死我活」的競爭狀態是歷史長期存在的現象,非短期可解。
---
總結來說,這支影片深入剖析了台灣目前新鮮人求職困難的根本原因,指出AI技術帶來的就業結構性變革,初階工作機會減少與高階人才需求激烈的矛盾,以及人口老化與教育體系轉型的挑戰。影片同時提醒社會必須重新思考教育定位與人才培養策略,企業需更積極與學校合作,年輕人也需調整期待與準備多元能力,以因應未來職場的競爭與挑戰。
這段對話內容豐富且細膩,提供了從政策、產業、教育到個人層面的全方位觀察,讓觀眾能夠理解台灣當前面臨的就業困境及其背後的深層結構問題。
(影片長度超過免費使用者最大長度,僅總結前15分鐘的內容)
就連一個作業員都會一些五花八門的技能時 新手白板的確是挺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