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

開閒聊碎念噗
latest #12
戒掉在推特發文的習慣之後變成直接也沒動力寫日記(?)了,繼續來培養這個習慣

我還滿喜歡看自己的紀錄,因為很常忘記事情,翻閱這些紀錄來回想就變成很有趣的過程
昨天看到阿滴的影片才猛然發現芋圓字典有可以下載的版本了,馬上興奮地跑去下載使用,希望我的台語能夠越來越好
看到有些人學習母語的理由是因為想和阿公阿媽聊天,讓我也生出一股好想與他們用最熟悉的語言聊聊天的想法,可惜這個念頭沒辦法實現。

除了水田蛙鳴、做大水、泛濫成災的毛毛蟲,我沒有和他們有更多充滿生氣的連結,剩餘的皆是寂靜,我或坐或蹲在遠處,望著不會動彈的軀體,也望著周遭的大人聚攏與散去。

記得最多的反倒是我常常在正中午一個人坐在門口,手裡抓著從柏油路摳下的碎塊,向前拋出,石子砸進水上浮著的那一層綠沫中,一點聲音都沒發出來,沒有人會呼喚著要小孩進入屋內躲避太陽,也沒有人向地敲拐杖,假意生氣,斥責將石子扔入田中的調皮行徑。
立即下載
他們很長一段時間象徵結束,但當我開始思考臺灣人的意義時,他們又慢慢回到我的腦海中,隨著回憶與挖掘而有新的面向,現在對我來說他們不是答案的終點,而是過程的重要節點。
學習台語的另一個原因是只會聽但不會說實在太可惜了,難得已經掌握一個語言能力到一半的程度了,怎麼想都還是全部學好比較圓滿w
是說我一直到小學才發現我稱呼阿公阿媽的人,和大家稱呼時的指向對象並不一樣,我是稱呼母親的父母為阿公阿媽,似乎和同學們的理解有差別,以前跟大家聊天都會被糾正應該是對父親的父母。

每每都要強調自己就是這樣稱呼,和同學想表示的(一般來說怎麼稱呼)完全在不同頻道上,「我是講媽媽這邊!」、「阿公阿媽是指爸爸的!」,現在想起來覺得有點好笑,只是小時候習慣這樣喊,對我來說能被這樣稱呼的對象又只有他們兩位,所以對怎麼稱呼這件事上完全不肯妥協。

剛剛查發現2022年的時候教育部辭典修正為對父母兩邊都是可以通用的,也算是為我小學激烈且無解的辯論畫下句號了w
回到芋圓字典,學台語字的同時還可以順便練台羅,想聽示範的話還可以按連結聽,真的超方便,日常點進去首頁也會跳出隨機字詞,現在閒暇時間都會泡在裡面
還在想有沒有更多可以練台語的方法,親戚別計較我真的看不下去,雖然看了前五集發現真的是充滿日常用的對話,但那個劇情現在再回去看的話真的會被裡面的丈夫氣死(氣爛

一不小心就太投入,一直為妻子打抱不平,導致難以專心學習語言XDD
可以知道以前大家都是這樣互動,但就是……真的……受不……了……(還是點開來用聽的
目前進度:成功使父母用全台語和我溝通
ಠ_ಠ - 幾霸公尺讚👍《一百公尺。》應援場 應援場有條件免費入場 地點:高雄喜樂總圖應援場 時間:11...
第三點看到笑出來,太愛一百的粉絲了,沒錯,不管什麼事情,只要一百公尺跑得比誰都快就可以解決了 好想看現場賽跑直播
滑到一百的討論分析,能從不同的角度再解讀電影真的好厲害,目前最喜歡這篇

喜歡睡覺 (@ASUMIi___)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