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親王白馬
5 days ago @Edit 4 days ago
今天去參加公益手法課程,免費試上,紀錄一下心得。有個人評論,怕有誤會,就不方便說是哪個老師和門派了。
1.處理的方向
2.緊繃沾黏的處理
3.手掌的手感
#傷科噗
latest #10
公親王白馬
5 days ago @Edit 5 days ago
1.處理的方向
不管是推拿,還是按摩,對於傷處的處理方向,一直都有不同說法。往下按,往外往上,順逆時針......狀況太多,很難用通則判斷。
我起初個人判斷的方式,都是用老師教的套路,這個課程比較像是看個案的施力習慣方向。
公親王白馬
5 days ago @Edit 5 days ago
這次調整手法,調整的方向,是往個案習慣的施力方向調過去。坦白說,這是違反我個人認知的。
自從我學會肌力檢測之後,我可以很細膩判斷每個部位需要的調整方向。
這次上課,手法在兩個關節間的方向,順著習慣施力的方向。慣用手右手,以右手右腿來說,是往內,往身體中線調進去。我剛被同學這樣調,右胸馬上就擠到了。
雖然我是可以自己繞開,但當下被調進去,我是不太舒服。但有個優點,會把習慣施力的肌肉緊繃點,很快地擠出來,張力馬上就浮出來。
而問題來了,那一點要用什麼方式去處理??
就我所知,這個手法不太使用器械,也沒有任何大力頓挫的手段,要解這個沾黏就棘手了。
倘若很不幸,施術者不知道要把該卡點解開,真的白做。張力被弄勻,緊繃也沒開。以前道友說的,張力被借走了,就是這樣。
公親王白馬
5 days ago @Edit 5 days ago
當然不能排除是公益課程,有些方法還沒教。就單純處理方向的判斷,我這1年自己用肌力測試,幾乎都和該次課程相反。
處理方向的判斷,幾乎是傷科最困難的地方。我曾經試著要用其他方式判斷,但都沒有肌力測試來的快速準確。用問的根本就open book,超級不公平。在我還沒有辦法歸納判斷方式之前,肌力測試只能繼續用下去。
2.緊繃沾黏的處理
就我所知,這個門派起初是中醫師在做,後續因為中醫師太忙,訓練一批推拿師。患者都交給推拿師做前處理,最後再給中醫師針灸。
這些推拿師後續開枝散葉,各自營業後,因為不能針灸,處理效果就比較遜色。除非有配合器械,不然個案維持的效果都差強人意。
公親王白馬
5 days ago @Edit 4 days ago
現在的整復推拿的市場,變成有一派做很柔的軟傷科,一派做很硬的喬骨,要不然就是器械操作派.....到現在還沒有看到合起來做的,我目前喬骨不行。想過要去學啦~不過做喬骨的人太多了,我學這個沒意思,花錢給別人做就好。我比較想做一些沒人做的,那些是我認為的關鍵。
3.手掌的手感
今天比較大的收穫,是被指導了他們感知的方式和手感,對於感知範圍的想法有突破。以前我的手感,比較偏向單點,還有某條肌肉的感知。這課程的手法,是兩隻手扶住兩個關節間的肌肉,去感知整段的皮筋肉骨。我沒有試過這樣的方式,是很好的經驗。
公親王白馬
5 days ago @Edit 5 days ago
畢竟是有些底子,把人擺好,判斷肌肉表裡側的張力,這個我做的很快。在調動四肢時,可以很快抓到感覺。但要調靠近軀幹,就沒辦法了。四肢,長形筒狀的部位,很好掌握。軀幹有很多形狀不一的骨頭和部位,手還沒辦法貼好,雙手一起調的協調性還不足。
我是不會用這套手法的判斷方式做,但對於感知方式,雙手調整的協調性,會再多要求自己去實踐。本次完。
公親王白馬
5 days ago @Edit 4 days ago
手的抓握感還是比較重,要修正。
忘記直接用氣的感知去連結雙手的協調性。
不過想控制這麼多,大腦很忙,要做到腦袋放空,沒有自己意識,單純跟著對方身體需要去做.....這才是最理想的方式。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