靄 -手取川河景第六排
23 hours ago @Edit 23 hour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4V7BVEzH1cwT29Kl9YORCK.jpg
星盤

阿拉圖斯 – 日耳曼尼庫斯:《現象》。 《阿拉圖斯》(Aratea)由日耳曼尼庫斯翻譯成拉丁文,描述了黃道十二宮的48個古老星座及其誕生的神話。它是中世紀修道院學派中最受推崇的圖像學系列之一。伯恩抄本(聖貝爾坦抄本)源自萊頓抄本的《阿拉圖斯》,並包含僅存於此抄本的註釋。出版地點及日期:聖貝爾坦(聖貝爾坦修道院是位於加來海峽省聖奧梅爾的一座前本篤會修道院),11世紀早期。羊皮紙拉丁文手抄本。格式:11頁。尺寸:37 x 28.5公分。瑞士,伯爾尼。圖書館/館藏:伯恩市民圖書館。索書號:Cod. 88 folio: 11v。ENLUMINURES EUROPE - V... on Facebook
latest #11
古代星空的最後傑作:《凱撒天文圖》與消逝宇宙的機制。 ☄️💫🐉

作者:路易斯費利佩瓦爾德斯

在巴伐利亞國王路易九世於16世紀40年代建立的大學城英戈爾施塔特,數學家兼印刷商彼得魯斯·阿皮亞努斯(德語名彼得·比內維茨)完成了一部超越科學與藝術範疇、成為一件璀璨珍品的作品。 《凱撒天文圖》(Astronomicum Caesareum),又稱“帝國天文學”,並非一本簡單的書籍;它是一座紙質天文館,一個由硬紙板和墨水構成的複雜裝置,旨在為有識之士,尤其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及其——未來的皇帝斐迪南一世(本書獻給斐迪南一世)——本書獻給斐迪南一世宇宙的奧秘宇宙的奧秘)。
立即下載
這部誕生於科學革命黎明的鴻篇巨制,猶如一個引人入勝的十字路口,古代天文知識、精湛的印刷技藝以及一個開始質疑自身在宇宙中地位的世界所面臨的種種緊張局勢在此交匯。

阿皮亞努斯構思這部作品的背景,正值思想和政治風雲變幻之際。歐洲正經歷新教改革的動盪,查理五世的權力遍及一個名副其實的「日不落帝國」。在這樣的背景下,贊助科學是聲望和權力的象徵,而身為數學教授的阿皮亞努斯深諳此道。 《凱撒天文書》從一開始就是奢華與宣傳的結合體,是一份旨在博取皇室歡心的知識禮物。它並非面向一般民眾,而是一部精美絕倫的論著,其物質性本身就體現了其目標受眾的顯赫地位。這本由阿皮亞努斯本人出資印製的著作,耗費了巨資,不僅耗費了時間和技藝,更選用了最優質的材料:厚實的紙張、鮮豔的油墨,以及與其尊貴內容相匹配的精美裝幀。
《凱撒天文圖譜》的藝術之美,即便在深入研究其複雜的計算之前,也先吸引觀者的目光。阿皮亞努斯不惜一切代價,將每一頁都打造成了文藝復興時期印刷的傑作。書中配有大量精美的木刻插圖,描繪了星座、天文儀器和神話人物,每一幅都精雕細琢,栩栩如生。然而,它最令人嘆為觀止的特色,也是它超越普通書籍、昇華為紙藝傑作的關鍵所在,是其旋轉紙盤:這些經過精心切割和印刷的旋轉紙盤,通過纖細的繩索或細繩固定在書頁上。這些機械裝置是現代天體圖和星盤的直接雛形,絕非只是裝飾。它們是功能性的運算工具,設計之初就旨在供人操控。
每個轉盤都由多層疊加的紙片構成,旋轉時可模擬天體的運動。訓練有素的使用者可以利用它們來確定行星的位置,計算日食和月食,或追蹤彗星在黃道帶上的運行軌跡。製作這些裝置的過程極為複雜。它包括單獨設計和印刷每個圓盤,以金匠般的精準度進行切割,並將它們精確地組裝到書頁上,所有工序均由手工完成。據估計,這本書包含了近百個這樣的可移動圓盤,有些圓盤甚至有五層紙片之多,這足以證明阿皮亞努斯工作室的工匠們擁有無限的耐心和精湛的技藝。最終,讀者與書籍之間形成了一種獨特的互動:知識並非被動地接受,而是透過旋轉圓盤這一實際操作來建構和發現——這種觸覺體驗將天體運作機制帶到了指尖。
但《凱撒天文表》的美感與其科學內容密不可分,而正是這種科學內容,看似矛盾地,使其處於歷史的十字路口。阿皮亞努斯是時代的產物,他的著作忠實地反映了當時盛行的宇宙學模型:克勞狄烏斯·托勒密的地心說。在這個宇宙中,地球是靜止的中心,太陽、月亮和行星圍繞著它運轉,透過本輪和均輪系統描繪出複雜的軌道。 《凱撒天文表》中的轉輪設計精巧,能夠以令人讚嘆的優雅和精確計算這些托勒密軌道。這正是它最大的謎團和魅力所在:它出版於1540年,僅僅比哥白尼臨終前發表的《天體運行論》(提出日心說)早三年。因此,《凱撒天文圖》代表了一種理解宇宙的方式的巔峰,同時也是這種方式的絕唱,這種方式很快就會被其他人所取代。
然而,阿皮亞努斯並非只是教條的複述者。他的著作包含了自己獨特的觀察和精闢的推論。他最持久的貢獻之一,體現在《天文論》中,便是他對彗星的研究。在當時人們普遍認為彗星只是地球大氣層的蒸發物時,阿皮亞努斯做出了一個至關重要的觀察:他注意到,無論彗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如何,它們的尾巴總是指向遠離太陽的方向。這富有洞察力的推論,在書中以圖表加以闡釋,首次揭示了這些遊蕩天體與太陽之間的密切聯繫,這是理解彗星物理本質及其在月下天區之外位置的第一步。然而,這種直接觀察的精神與占星術的堅持存在衝突。這本書也提供了繪製星盤的工具,揭示了天文學和占星術——如今已是兩門獨立的學科——在當時卻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面,是解讀天文學和占星術影響的兩種語言——這對於決策足以左右國家命運的帝王來說,無疑是至關重要的。
《凱撒天文書》的後續歷史也籠罩著這種稀有性和奇蹟般保存至今的光環。據估計,最初的印量僅有不到一千冊,如今僅存約一百冊。由於其內部有活動部件,極其脆弱,許多副本在使用過程中損壞,或被拆解以便單獨出售木刻插圖。一本保存完好、所有轉盤都完好無損且功能齊全的完整版本,是藏書家和世界各大圖書館最珍貴的藏品之一。它在古籍市場上的價值堪稱天文巨著,拍賣成交價可達數百萬美元,這反映了它作為一件完整藝術品的地位,以及對一段不可複製的歷史時刻的獨特見證。
除了其科學和藝術價值之外,《凱撒天文圖》也蘊含著更深層的奧秘,與知識的本質以及典範轉移息息相關。它既面向過去,也面向未來。一方面,它是托勒密宇宙觀最精妙、最完美的詮釋,展現了一個秩序井然、等級分明的宇宙,地球以及它所獻給的皇帝都處於中心位置。它是試圖預測天體運動卻不質疑人類在宇宙中中心地位的天文學的最後一部偉大著作。另一方面,它的方法論,它對觀察的堅持以及對現象的機械描述,已經預示了現代科學的精神。那些用於計算本輪的旋轉器,鼓勵使用者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嘗試運用模型,將其視為現實的可操作表徵,而非無形的教條。
如今,人們以雙重視角看待《凱撒天文圖》:一方面驚嘆於其物質之美,另一方面又為那已不復存在的宇宙而感到惋惜。靜靜地陳列在圖書館展櫃中的書頁,迴盪著昔日的迴響——那時,人們可以將星空握在手中,用手指轉動,甚至或許還能理解它。它提醒我們,通往知識的道路不僅由抽象的理念鋪就,更需要精湛的工藝、耐心,以及與它試圖揭示的奧秘同樣深邃的美。在它的紙張、油墨和精巧的紙板機械裝置中,跳動著人類的脈搏——他們憑藉當時的工具,敢於繪製星圖,最終創造的不僅是一台科學儀器,更是印刷史上最神秘、最引人入勝的藝術作品之一。

請點擊以下連結查看完整的數位化作品:

Astronomicum cæsareum : Apian, Peter, 1495-1552 : Fr...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