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歌聲彷若隱藏於山林間的瀑布充滿著能量,又在清晨與黃昏、晴天與陽光之間因光線產生截然不同的變化。女高音林慈音這張獨唱會以四個國家,女性為題的藝術歌曲所組成,用他那豐沛而自信的歌聲傳遞著多樣的美感。無須特意地招展,他的聲音裡已自然地征服耳裡的每一根神經。
整場獨唱會或許能直接的按照作曲家的國籍分成四個段落,當然內裡根據題材的不同有多樣的變化。英國組最精彩的,應該是華爾頓:《貝翠絲之歌》。林慈音將這個內斂而擔憂的長篇詠嘆表現的淋漓盡致,聽著會很自然的跟隨他口吻內的對愛人離去的不捨情緒蕩漾。前面的班內特:〈甜美的伊莎貝爾〉,則有點遺憾的沒抓到屬於童真可趣的面貌。
隨後的義大利作曲家托斯悌:四首《阿瑪蘭達之歌》則是整夜最能稱得上蕩氣迴腸四字的作品。彷歌劇詠嘆調一般的高亢華麗,林慈音化身對愛失落的女子,將心中如火般的“Amroe”以聲音展現。他在高音域展現了光滑閃耀的穿透性,衝上了耳膜大福撼動的高峰。
下半場的兩首舒伯特則是完全相反的情感,一個是殷切期盼,一個是落寞的懷念。但林慈音抓住了這兩首藝術歌曲的情感核心,表達出了兩個女子完全不同的心理狀態,將藝術歌曲裡細膩的情感描摹,牢牢的印在每一個句子上。而豐沛的聲韻,則賦予了演唱上充足的戲劇張力展現。
法國內部則分為理性的光影演繹,與強烈戲劇性的展現。佛瑞的兩首歌曲屬於前者,林慈音開口彷彿咬字間帶有一顆會發光的夜明珠,珠玉般的聲響有帶有淡雅的光澤。他對於發音與音符的拿捏,讓一些開口的子音帶有誘人的磁性。迪帕克:《菲蒂勒》則有他層層推進的轉換,從靜到動,從淡到濃,他將一個對愛人逐漸升華的情愫用漸進的聲量逐步的填滿塗濃。而最後是浦朗克:《蒙地卡羅的女士》,無疑的是今晚傑出的大作。六七分鐘左右,卻彷彿演了一個小時長度的歌劇。這是一個女人落魄、荒誕的人生末尾,嘲弄世界又看低一切,攫取幸運女神注意的高亢與失去他的怨憤,林慈音用他的聲音表述了這個怪異而荒謬的歌曲。不用舞臺的佈景,他的歌聲與肢體,已讓人看到蒙地卡羅賭場金碧輝煌下,一個女人唱著離奇而古怪的歌劇,最後結束這可笑的一生。
鋼琴伴奏蔡世豪給予了勻稱、將聲樂加以升溫和延續的處理。他的觸鍵溫潤而明晰,能自然的在彈奏舒伯特時發出歌唱般的延續,有能奔放的賦予托斯悌宛如整個管弦樂團般的震撼。而且他多次擔當起延續女高音情感的角色,當林慈音的聲音收攏,他總是有辦法在接下來的尾奏承接這股情緒,增添歌曲裡的醍醐味。
施孟玟則是擔綱當中串接的導聆。在他輕鬆簡明的解說當中,臺下觀眾能很清楚的理解到接下來演出的曲目會有何種特色以及背景故事。這對於不熟悉曲目的聽者來說,有很大的助益。而且施孟玟的串場,也讓不同情緒的歌曲之間有點分割,讓音樂不會彼此互相干擾聆賞感受。
安可曲取自《我的媽媽欠栽培》,講述劇中人物黑貓娟荒謬到不行的六次出嫁故事,然後改成這首爆笑的不行的歌曲。林慈音駕馭這個角色根本是上身的等級,台語那獨有的腔韻在開口就讓人看到活生生的黑貓娟,一臉自信的講述這個旁人聽來不可思議的六次婚姻。大膽的、搶眼的,將詞曲裡面一點苦澀和九成笑鬧的人生歷練唱出,為這場獨唱會給出一個精彩而熱情的結尾。
有個很好笑的是,慈音老師謝幕的時候說
「謝謝你們沒有去聽理想混蛋來聽我」。
老師原來這麼跟得上時代的嗎www
而且客群有這麼競爭的嗎wwwwwwww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