捌拾壹
2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最近精神層面很富足
因為看了Netflix 的Boots之後開始對軍旅和戰爭題材很感興趣,接續看了很多優質的作品,好快樂

內含Boots, Generation Kill, The Pacific, Unsere Mütter, unsere Väter, Hacksaw Ridge, & Juliet(?)全劇透心得
latest #20
掰噗~
2 weeks ago
是阿~
捌拾壹
2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Boots軍靴男孩

極推!!!

雖然是講軍旅,但不會很無聊、過多直男笑話;雖然是講LGBT,但又不會太戀愛腦或情色;雖然是講自我成長,但又不會太多莫名其妙的雞湯。

每一個角色的故事都很好的展開,節奏和說故事的手法又很流暢,讓觀眾在看劇體驗上有十足的娛樂感受。
捌拾壹
2 weeks ago
故事背景約在1990年代,一個瘦弱的同性戀小男生因為想要改變而加入陸戰隊,在新訓營裡的故事。當時美軍對性傾向的政策還是不能接受同性戀者當兵,因此故事有一部分主軸也在講主角在這種情境下隱藏、懷疑自己。
立即下載
捌拾壹
2 weeks ago
故事裡面偶爾會有主角的內心角色跑出來,還蠻有趣的,喜歡這種表現手法,以吐槽的方式展現主角的內心感受還有對自己坦誠、接納程度。

Sgt. Sullivan很帥!完全凸顯演員Max Parker的魅力(演技顏值身材歌喉),很喜歡他面對Cope時的態度轉變,從一開始的排斥刁難,到後來的接納鼓勵教導,這種惺惺相惜的感覺好讚,但是他跟情人的故事也太潦草。
捌拾壹
2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Generation Kill 殺戮世代

大推!!

比起戰爭片更像是公路片,用很仔細的角度呈現了美國海軍陸戰隊第一偵查營在伊拉克戰爭時的經歷,影集改編自同名小說,是《滾石》雜誌隨軍記者Evan Wright的親身經歷。
捌拾壹
2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這部影集的主軸不是大小戰役的輸贏,而是士兵們在戰事現場的價值觀碰撞。
讓我感受到最衝擊的應該是在戰事現場受過專業訓練的職業軍人(就是主角群B連二排)打沒經過訓練臨時武裝集結的伊拉克聖戰士;以及己方陣營的信念與對方信念互相衝突時,對自己「解放行動」的合理產生懷疑。

還有從二排的視角與經歷看到上層的無能決策帶來怎樣的傷害,以人民為戰爭籌碼、把軍隊當武器操作者,而沒有考慮到他們也是活生生的生命,真的好令人憤怒。還好二排長Nate是能做出合理決策的,他跟長官之間的衝突張力也很好看。
捌拾壹
2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看完之後對真實Nate Fick很感興趣,後面還聽了他當來賓的podcast,真的是一個對人生和國家與社會該怎麼運作很有理想的了不起的人。

還有演員Stark Sands和Alexander Skarsgård,也是跑去聽了幾集他們受邀的podcast
後知後覺才發現Stark居然是做音樂劇的,而且還是Kinky Boots的原版Charlie,超酷!還有百老匯& Juliet 的第一個莎士比亞,一直以來都很好評可是都還沒找來看,所以藉此契機又看了& Juliet (後面再寫心得
捌拾壹
2 weeks ago
The Pacific 太平洋戰爭

推!

太平洋戰爭真的是好殘酷的戰場,不戰到最後一刻都不停止,就算頹勢早就已經出現卻不投降,白白造成更多死傷,不論平民或軍隊都是(但相對的這也是信仰和民族性問題,可是單就個人生命的可貴性而言還是覺得好慘烈)

尤金的轉變呈現的很好,讓觀眾看到戰爭的殘酷與戰爭對個人的影響存在於很多層面(心理上、精神上),一開始是眼神澄澈的富家少爺,戰到最後充滿恨意,戰爭結束後回到家是滿滿的ptsd。

真的就是對第一線人員而言,就算戰爭結束後也沒有極度狂喜的感覺(跟諾曼第大空降呈現的VE後光榮感不同),更多的是自我懷疑與厭棄還有創傷症候群。
捌拾壹
2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Unsere Mütter, unsere Väter我們的父輩

故事講述五位好朋友在1941戰爭前夕於小酒館相約聖誕節戰爭後再回來團聚,大家即將於戰爭期間各奔東西,沒想到他們再次相見已經是多年以後,且景物人事全非。
捌拾壹
2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角色塑造得很好,在戰爭期間的軌跡也顯現了各自的個性以及信念,主角群的組成有菁英軍官哥哥Wilhelm、對戰事態度消極的士兵弟弟Friedhelm、猶太人Viktor、戰地護士Charlotte、勞軍女歌手Greta
捌拾壹
2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不過在看的時候會想,戰爭發生後有這麼容易再遇到朋友嗎...雖然在劇中看到朋友們相聚的畫面很為他們開心,但真實來講這樣的安排應該很大程度是要收攏故事線吧,不過確實是在有限的範圍內從不同角度探討了二戰中德軍和德國人民的狀態的一部影集。也會思考主角們雖然有活著回柏林,但戰後或是轉型正義時會不會被清算?

裡面反覆講到一句話還蠻不錯的「戰爭不是一直持續的進攻,更多的是漫長的等待」
捌拾壹
2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整體而言蠻不錯的,以歷史的結果論來說戰爭的結果是必輸無疑,但故事對戰敗的敘述沒有過多煽情,比較多是在每個小角色身上的經歷、情緒和反思。

我還蠻喜歡哥哥Wilhelm和弟弟Friedhelm的故事線,兩個角色思想、狀態、死傷的交錯進展很引人深思。

第一次看這個視角的二戰片,在面對戰爭頹勢時看到已不再有勝利可能時,角色對必死無疑局面的消沈、即將面對不利局面安頓(殺)家人、釋然赴死,都是沒有見過的視角。之前沒有看過東線戰場的故事,故事裡面的波蘭游擊兵和蘇聯兵也是第一次看到。
捌拾壹
2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Hacksaw Ridge 鋼鐵英雄

推!

主角Desmond Doss因為宗教因素不拿槍而成為一位軍醫,前期在講他堅持不拿槍在軍隊訓練中的艱難,中後期進入太平洋戰爭現場。
捌拾壹
2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個人覺得進入戰場前還不錯,但加菲感覺感覺年紀好大了好不像剛入伍的十幾二十初頭歲青年人,而且前期怎麼看起來這麼憨(不是貶義)。
整體拍攝手法覺得有點太娛樂性質(偏誇張,如演員表情),還有在沖繩的場景感覺比較難帶入,很多時候煙霧瀰漫卻好亮,沖繩草屋也很突兀。
(可能前面看了太多HBO影集,除了前面講的之外其實也有把之前看過的BOB再打開來複習,視覺審美和節奏的審美都被影響ㄌ

不過後面主角開始救人之後整個故事開始昇華,很好看也很感人,怎麼會有如此強的信念感與毅力。

“Lord, please help me get one more. “

電影的最後放上真人訪談畫面也好讚。
捌拾壹
2 weeks ago
整個故事看完後覺得太令人震驚了,但更令人震驚的是這一切都是真實事件,而且他在日軍武力完全宰制的區域(沖繩鋼鋸嶺)救下75人,為了救隊友徒手丟開手榴彈,自己躺在擔架上看到其他受傷的弟兄馬上爬下來讓更需急救的弟兄被後送。

Desmond Doss本人很低調也將一切榮耀歸給上帝,一直以來很多電影都很想將他的偉大事蹟拍出來但都被他拒絕了,一直到很後期才同意做紀錄片,而這部電影也是基於紀錄片而成的。
捌拾壹
2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 Juliet

大推!!

點唱機音樂劇,還蠻酷的,之前沒有看過這種類型的音樂劇。平時有在聽流行音樂的人應該會對劇情中選擇哪些音樂有會心一笑、驚喜的感覺,但我平常很少聽所以這部分的樂趣就沒有體驗到,好可惜。

故事講述莎士比亞撰寫《羅密歐與茱麗葉》劇本時,他的妻子對於結局不太滿意,兩人合作改變羅茱故事走向。
捌拾壹
2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整體在最一開始莎士比亞和同時代的人討論劇情時,場景和衣著還蠻和諧的。後面進入羅茱故事後就很意識流(?),我不會說演員穿的衣服是我喜歡的,要古典又不古典,說現代也不是簡潔有力的,總之是一團混亂的街頭風(沒有貶義),畢竟隨著故事進行,劇情改編的狀況也是一團混亂,執筆者莎士比亞和老婆Anne也是意見相左,吵得不可開交。

舞台部分用到好多升降台和懸掛裝置,還有灑紙花和台前火花,後面的大字燈飾很有氣勢,視覺效果很豐富,像在看演唱會的感覺。

不知道該怎麼定調這齣音樂劇會比較合適,就是有點玩梗、進步、覺醒的快樂大雜燴金曲串燒。故事主旨雖然是可以想見的角色覺醒,但講述故事的方式不會很突兀、俗爛或說教感濃厚。(雖然有些時候會有種拼湊感)
捌拾壹
2 weeks ago
喜歡的歌

- I Kiss A Girl : May和Francois的歌,喜歡轉盤轉的時候兩人站在裡面,外面的人反向走,那種宿命感(?)
- It’s My Life : Romeo很有氣勢的登場
- That’s the Way It Is : Anne Hetheway和Juliet 在婚禮前談心,兩個人互相傾訴煩惱、鼓勵對方要跟隨內心
- Everybody : Du Bois男孩(?)初登場,超鬧超莫名奇妙,但是很快樂很有力量
- I Want It That Way : 莎士比亞和Anne兩個人對於作品、婚姻吵架的主題歌(?)。喜歡這兩個人溝通時配上這首歌的轉變,從一開始互不相讓到最後妥協求和繾綣的感覺。
捌拾壹
2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原本看這個就是因為想看Stark Sands的百老匯版,但之前只有看到西區版的,結果後來有找到一些百老匯的片段,而且好清楚。

個人比較喜歡百老匯的選角和服裝舞台,但是西區的表現張力好像比較足夠,比較有punch到點的感覺。
不過Stark Sands直接一百分謝謝🙏🏻
捌拾壹
2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後來聽podcast講到這齣音樂劇讓很多老歌在年輕世代再度流傳,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
這些歌曲因為都是歌曲製作人Max Martin的作品,才得以有這種時間跨度極大、不同歌手樂團演唱的點唱機音樂劇。
對很多人而言聽到歌曲就會想到每個聽到歌曲當下的人生狀態、身處地點、身邊的人,而在觀賞這齣音樂劇的時候也讓觀眾再回想到多年前的時光。

Stark Sands說小孩去參加生日趴的時候,派對上播放了其中一首老歌,小孩回家還很興奮跟爸爸講派對中有播放爸爸唱的歌,對小孩而言這首歌的記憶就是來自於爸爸的音樂劇,好可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