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靜帶宜安一間一間去還東西道歉的戲雖然很感人 但印象最最深刻的一場戲其實是兩個人自己去看完宜靜爸後醫院大廳那場戲
印象中應該是宜靜唯一一次認真罵宜安?情緒和讓事情走到當下局面的因素卷在一起有種好深的無力感和無處可發洩的憤怒
一起去的朋友說宜安帶著宜靜一間一間道歉的時候就覺得這好像媽媽所以反轉不大意外 好敏銳欸我完全沒感覺
帶宜靜去道歉之前,淑芬問宜安要去做什麼?教小孩。淑芬讓宜安不去承擔自己該承擔的責任,讓宜安逃避自己做過的事;但宜安陪著宜靜一步一腳印,面對並承擔自己做過的事,乃至片尾選擇揭發並面對自己過去的行為。吼,後勁好強,又想哭ㄌ
一切都好混亂,好像生活就陷入泥沼萬劫不復,但宜安的選擇又讓觀眾看到些微的光和未來,一種未來會變得更好的可能性,謝謝很擊中我
而且裡面發生的事都太容易在日常看見了所以完全沒有覺得八點檔或狗血(叛逆女兒、家產都只留給兒子但只有女兒在照顧的父母、失能家庭裡的父母與子女等等)
觀影過程其實多少懸著一點本片含有台灣感性的擔心(尤其前幾幕很突兀的垃圾車音樂),雖然某種程度上還是覺得多少有點這種濾鏡?但我覺得是太透過濾鏡去看,以及真實呈現社會面貌的界線太難以捉摸,至少整體我看起來是不會覺得太過刻意的程度,所以就
是真的 他們的電影不是高高在上的站在中產階級角度帶著刻板印象憐憫相對弱勢者,而是平實的紀錄一切真的是我最喜歡的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