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因為小說課的緣故,看了《海上鋼琴師》的原著。原來最開始是個劇場獨白劇本,後來才改成電影劇本。
依稀記得國小還是國中,老師在課堂上放給同學看,我當時整個睡爆XDDD 現在重新讀原著,覺得好好看好喜歡。
latest #12
或許因為年歲成長,變得能夠理解Novecento(鋼琴師)無法登岸的心情,沒有盡頭的廣大城市帶給他恐懼不安,感到無法掌控,感到人在世界中的渺小。特別喜歡作者用鋼琴去比喻。琴鍵是有限的,在那88個鍵上,人可以有無限可能;然而陸地卻是無限的,數不清的街道、美得過分的女人,要怎麼在陸地上決定一片自己的居所,決定一個共度終生的伴侶? 維吉尼號每趟航程有2000名客人,滿載移民者的希望,但這些希望再大,也不會超過船頭到船尾的距離,而陸地對他而言是艘過大的船,就像有千千萬萬琴鍵的鋼琴,那是上帝才有資格彈奏的琴。
Novecento的恐懼,投射在當時的移民者身上。在1900年代那個工業急速發展的時代,人們造出越來越多自己無法控制的事物,不明所以的戰爭、龐大的機械,一切變化都是如此快速、難以掌控。從前一個人一生的世界,或許就侷限在一個小小的山中小鎮,現在隨著美國夢,來到港灣,見到未曾知曉的大海,橫渡大洋,見證渡船的龐大與繁華,又登陸到紐約這個高度發展的城市。人的生活狀態,從在小鎮中,一切安定可控,變得必須面對越來越大、越來越廣的世界,同時越來越感知到自我的渺小與一切事物的不可掌握。這種惶惑不安,一直籠罩在每一個渴望到美國築夢的人身上。
這種不安,至今仍然適用。面對快速變化的世界,龐雜的資訊、蔓延的疫病、各種巨大得輕易就能奪走人性命的機具、建物,無論有形無形,都讓我感到生活籠罩著一種搖晃不定。也因而能共感Novecento的恐懼。
或許他選擇退回船上是種消極的選擇,但從未有人真正教導他關於陸地的一切,他也不明白人們對陸地的嚮往。因此,我亦只能為他感到哀傷
覺得作者厲害之處,是他設計了「一個在船上被水手撿到的移民者留下的嬰兒」這個角色,去塑造一個如傳說一般的故事。讓故事有種奇幻的色彩,整齣幾乎沒有仔細地去描繪當時船上各式身分的人如何生活,卻講述了一個時代的社會樣態。
從文學象徵的角度來解讀的話,鋼琴師命名為Novecento,在義大利文裡意思是900,代指二十世紀。故事中的水手由於是在新世紀第一年(1900)找到這個孩子,於是這樣命名。而故事中的渡輪——維吉尼號則象徵著繁華與夢想。
最終Novecento和歷經戰事的維吉尼號一起爆炸沉於大海,或許正意味著美國夢的消亡。一代人的美夢就像那位姓名從未被登錄在戶籍簿上的鋼琴師,曾經存在,卻又不存在,只剩當年曾在船上的工作者,以及懷著夢想登船的乘客,記得這一段傳奇。
看完書忍不住快速地去翻了一下電影中幾段重要的獨白,Tim Roth真的好會演,好喜歡,忍不住流下眼淚
英文的翻譯聽起來超美,好想找英文版來讀讀看,原著義大利文應該也很有韻律,但中文版明顯就翻譯不太出來(哭
不過還是小小挑刺一下,這個劇本作為劇本,實在是...開頭寫得不太好啊XDD 有點太嘮叨,前20頁有點難以入口,確實電影版前20頁的內容刪掉、改動超多,變得精簡許多,中間部分,可能我有空看整部電影的時候會來比對看看ㄅ
作為劇本,書中的舞台指示也偏抽象不清楚,如果我今天是導演我會很頭痛...
但我確實很佩服原作者Alessandro Baricco他對人物和整個情節的構思,加上他的文句即便透過中文也讓我能感受到原作應該很美很厲害。
他最主要的成就是在小說方面,這讓我很想去找他的小說來讀~
註:除了社會的縮影,劇本中Novecento的獨白也包含了對於選擇與自由的辯證。究竟在小小的一艘船上、有限的琴鍵上,發揮無限的才能,抑或在廣大無邊的城市,卻處處受限於社會的規範,究竟怎麼樣才是「自由」?怎麼樣的生活才是Novecento所追求的?這些延伸的哲學思考也很值得討論,但在此就先不寫了。
小提一下,義大利原著名稱是 La leggenda del pianista sull'oceano (海上鋼琴師的傳奇),而電影英譯名稱是 The Legend of 1900。英譯名真的滿妙的,1900既指涉那個「時代」,同時也指稱「海上鋼琴師Novecento」,是有趣又精妙的雙關。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