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桃/百樓
4 days ago @Edit 4 days ago
(1)技術好、(2)抓住情感的核心→重現引發情感的情境是兩種不同面向的能力,技術不好但很擅長後者的話,也能達成「作品技術一般但很多迴響」的狀態(先撇除演算法問題)不過想要重現某種情境,能在適當時候選用適合的技術,這種最基本的技術也還是需要的……總不能期待黑道電影出現綜藝摔音效或罐頭笑聲,還可以讓觀眾覺得很熱血(會有人覺得熱血嗎) ,只不過技術不是絕對而已

關於迴響問題,如果作者想重現的情境是複雜難明的,那也不能太指望讀者迴響熱烈,不是讀者不想回饋,是讀者也需要捕捉自己欣賞完的感受,並描述出來告訴作者的能力以及發表的勇氣,但讀者很多並不擅長這個ಠ_ಠ - 有沒有可能你觸及很低不是因為平台問題 只是因為你單純沒畫的很好
latest #18
墨桃/百樓
4 days ago @Edit 4 days ago
說到技術,好看的小說如果只有翻來覆去同樣幾個詞,技術再好有時也會讓人麻痺的,某次看小說看到作者形容主角時使用了縱橫捭闔這個字,我覺得很帥還想著我要記起來

但作者用太多次了,導致後來我看到這個字時失去了帥的感覺,反而變得有點歡樂
「來了來了!縱橫捭闔來了!」

相信絕不是作者想引發的情感反應
墨桃/百樓
4 days ago @Edit 4 days ago
想想技術跟捕捉情感好像該算是兩種不同面向,把他們分開好了

總之有些作者可能技術上是成功的,但是作品並不屬於容易回饋的類型(俗稱太藝術感或文學感),也有可能技術好但是沒有辦法很好地引發觀眾感受(俗稱匠氣或沒有靈魂),這些時候磨練技術本身其實也不會解決問題

但我個人覺得以上都不是需要被解決的問題,除非作者本人很煩惱
墨桃/百樓
4 days ago @Edit 4 days ago
技術跟情感這兩個面向是二創作品也會使用到的,如果是想要打造獨特的原創作品,有時還需要第三個面向的能力:(3)發覺別人沒有注意到的角度,或是結合別人沒想過的事物的能力

我說的是獨特的原創作品,因為如果追求受歡迎的大眾原創作品,能穩定滿足技術喚起感受這兩項就已經在起跑點上了,固定的大眾需求永遠存在

冷門賽道人少,大眾賽道會有被埋沒的問題,看個人追求吧
立即下載
墨桃/百樓
4 days ago @Edit 4 days ago
技術面先跳過不提
情感面的掌握,我個人認為無法掌握別人需要什麼是正常的,所以掌握自己需要什麼比較重要,能讓跟你同樣喜好的人大喊「這就是我要的!精準打中我的感覺!」就是成功的
墨桃/百樓
4 days ago
原創性就可遇不可求了……但二創的世界裡一般也不追求這個,更重要的還是情感掌握是否到位吧。要煩惱原創性的通常已經是自我期許風格獨特或觀點嶄新的作者了

(白話:前兩者不到位,追求原創性意義也不大,除非去當世界觀設定或故事原案,把技術問題交給別人解決,否則再好的點子都很難傳達)
墨桃/百樓
4 days ago
在重視情感表達的創作領域,甚至技術都是其次的,超多爽文技術普普通通,觀點也不獨特,但不影響熱門。YAOI這詞一開始也是調侃作品結構在技術層面上不完整,但觀眾買單的話,其實有沒有意義……也不是很重要

(並不是二創不需要獨特性,只是相對不重要。還是會有一些二創讓人覺得「我都沒想過這個角度」,這也是可遇不可求)
墨桃/百樓
4 days ago @Edit 4 days ago
該睡了
我自己看作品時也是從這三種方向去思考,不同優秀作品能學習的東西也不一樣,但原創性或感性有時也不是想學就學得來
墨桃/百樓
4 days ago
記得看過研究說,隨著年老有時跳脫框架的能力會下降,但嚴謹跟完整性會上升

想想我自己的夢也是年輕時很豐富,越老內容越日常而平凡,這種變化好像也隱約暗示這種趨勢,真是讓人傷心。不變的只有柯南在我夢裡始終像個迷因,而且他一直不是我推角,真希望至少來個白馬探
墨桃/百樓
4 days ago @Edit 4 days ago
雖說「專注在自己身上」是個無聊到不行的結論,但既然創作跟人際關係都有複雜因素存在(現在還加上演算法跟帳號經營等),比較踏實的做法也只有關注自己能把握的部分,那就是自己的看法,不管技術層面的精進,或是內在的創作動機
墨桃/百樓
4 days ago
技術層面的精進,例如
1、增加體驗和知識(擴充原創性的素材)
2、學習掌握情感核心以及重現的方法(欣賞及拆解自己喜歡的作品,研究其他受歡迎的作者是怎麼達到某些效果的,了解講話有趣的人是怎麼說話的,像是一些社交互動、心理學、演講的方法、行銷寫作之類)

這些看起來跟創作沒有直接關聯,不過對創作也都有幫助
墨桃/百樓
4 days ago
而且不管是1或2,增加了對人生的其他面向也有幫助,體驗豐富了,說話就有素材,而學會吸引注意的說話方式/擅長自然對話,就容易跟人開口交談

反正沒有什麼害處

有時會看到有人說「因為我沒別的興趣了,只剩創作」「因為沒朋友」之類的

不過我個人認為埋頭苦幹也未必是最有效率的方式……就算是賣個人品牌的youtuber或圖文作家,也是需要常常有新哏的
墨桃/百樓
4 days ago
之前跟朋友聊到有些創作者會用AI創作偽裝成自己實力,我感覺可能他們的主目的是「想以創作者身份受歡迎」,而不是「我享受創作的過程」

不過這樣會蠻辛苦的 因為也沒人保證努力了就會受歡迎,如果還不能享受過程,那創作完全就是苦差事了

樂在修行的話倒還沒什麼關係,只是有些人會把這股痛苦轉嫁到別人身上,變成自己不快樂旁人也痛苦
墨桃/百樓
4 days ago
雖然享受創作也是講到爛了,但我覺得只是因為不享受創作的話,可能最終落得不滿意成品又不快樂的下場

明明花錢上手作體驗課,就算最後拿醜醜的成品,也不會有人覺得時間金錢都白費了,但是創作不用花錢,一樣醜醜的也沒得到迴響,卻很容易覺得時間白費了,不知道為什麼(?)
墨桃/百樓
4 days ago
不知道是不是預設了「既然我都要花時間了,我就要得到成果」的心態……?

華人父母:花錢讓你學鋼琴你還不好好練習,隔壁小孩在練下一本了你還在徹爾尼
(瞬間有壓力了起來)
可能一開始對「創作」的期待就不同?
就像上面說「想以創作者的身分『受歡迎』」,我自己對創作是覺得有做出來就開心的類型,有趣的是如果換成做手工藝,我反而會生氣自己做出來的成品醜醜的(但基本上都醜醜的 所以我不太會主動報名做手工
墨桃/百樓
4 days ago @Edit 4 days ago
ERAJI_er: 對應該是期待不同,但創作牽涉的因素太多了,我覺得想要靠創作受歡迎,但沒有太享受過程的話,真的很可能反而最後是感到失望或沮喪 複合型技術需要投入很多時間,就像維持美貌除了節食也需要保養、穿搭、健身一樣,而且不會只花一兩天,一個月練一小時鋼琴就是很難厲害到成名,更不用說還要吸引粉絲……(又需要更進一步的技術)

但可能真的每個人追求不同吧,之前朋友跟我聊到,我們也都很難理解為了想成名或被誇獎而動用AI創作的心理,我們都比較傾向覺得那就沒意義了,因為我們創作就是想要那個打造成形的過程
墨桃/百樓
4 days ago
ERAJI_er: 但我覺得不碰手工藝也是了解自己的人才會做的選擇!我如果知道自己會很在意某件事的結果,但又知道自己不擅長,應該也會選擇避開

我覺得人只要有意識到某個行動是自己主動的選擇,就會比較能承受過程和結果
墨桃/百樓
4 days ago @Edit 4 days ago
比如:我知道沒人看,但我還是想花時間寫這篇小說

但比較多人會是相反順序:我已經花時間寫小說了,所以我希望有人看

即使在最壞情況下都還想去做的話,當最壞情況來臨時也比較不會怨恨
(我本來可以週末出去玩的!都是為了寫這篇文所以沒去,結果愛心數還那麼少blahblah……)

其實……真的就去玩吧,不創作真的不會怎樣 犧牲不會帶來幸福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