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For Free
English
中文 (繁體)
中文 (香港)
中文 (简体)
日本語
Filipino
Bahasa Indonesia
Bahasa Melayu
Pусский
Português (Brasil)
Magyar
Français
Español
Deutsch
Čeština
العربية
Català
Dansk
Ελληνικά
فارسی
Suomi
Gaeilge
Hindi
עברית
Hrvatski
Italiano
Norsk bokmål
Nederlands
한국어
Polski
Română
Slovenský
Svenska
Türkçe
українська
беларуская
ไทย
Standard view
越級打怪@可蕾安
3 weeks ago
週末出去上課兩天,熊熊想起來臨危受命教中文的細節XDDDD
越級打怪@可蕾安
3 weeks ago
大概是習慣先順著一個環境的思路去確認「價值」(然後發現跟自己有所衝突XD),總是很在意「誰/什麼/怎麼做來證明自己有能力?」這件事。
帶小孩的時候,在意缺乏引導經驗與孩童發展認知,以及不同父母、家庭環境的「規則」,認知的需求又和實際收到的表達有出入,不知道該怎麼將兩塊連在一起。
教中文的時候,在意缺乏教學經驗和抵達目標所需的語言路徑,也不熟悉跨齡與跨信仰、跨文化的對焦,不知道怎麼把這些連在一起。
這兩個組合,就更糟了。我體驗到許多是:假使我認為這樣的文本不適合怎麼樣特質的人學習,在他的學習途徑裡可能優先順序不大一樣,但並沒有其他文本可以使用,意指在不使用他人文本的情況中……我得生出自己的文本!(成果如噗首)
越級打怪@可蕾安
3 weeks ago
後來這些也使用了許久,甚至到回臺後也有再使用的機會。在幾番拆解開來的交流中理解到,對自己來說固定的細節可能的樣貌,在於「拋磚」:有一個對話的機會上的對焦,讓玉能如「花若芳香蝴蝶自來」那樣,不必千里馬尋伯樂,而是玉本身即是自己的伯樂,只要能撣去覆塵、揮開霧氣,映鏡的美也許可以有「腹有詩書內自華」,這樣可見的路徑吧。
越級打怪@可蕾安
3 weeks ago
我很習慣拆來拆去,有時在簡短的互動中判斷某個方向的相似性,選擇以某個角度的理解切入時,會不知不覺先入為主地認知對方和自己有相似的能力,殊不知除了「能力」的構成許多以及每個人的構成的方式與途徑皆不同,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在進行在來拆去這件事的當下,自己就已經跟其他人不一樣了……XD|||
(以閱讀為例,我很難真的完整讀完一本書,會把很多本書跟閱讀期間的生活體驗與其他刺激等,都尬在一起。原本已經是如毛線團一般的腦了,變成另外一團毛線,也沒有比較好!)
立即下載
越級打怪@可蕾安
3 weeks ago
語言是自發的,聲音亦是。我們為什麼,而又怎麼樣、如何地發出聲音,挑選詞彙、組建句子、確認自己的表達,以及抵達他人的傳達呢?
越級打怪@可蕾安
3 weeks ago
輾轉快三十年真的是超累的……
(……)不過有高等教育且在我在意的領域裡經歷豐富、得以被缺乏這部分脈絡的後人(我)親身驗證其成就以及共同享有一段經驗的教授,在中文語境以及人群裡面的提問讓我理解了,自己的思路確實是符號化的,有種「啊……原來是這樣呀」的感覺XDD
Delete
Reply
Edit
Cancel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