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畫處裡與推進
latest #33
1.精緻
2.時間(效率)
立即下載
人體 圖形感張力

髮流 曲直sl(弧線組成
穿插疏密

褶皺 曲直疏密 圖形感 張力序列
塑造 色塊 結構
層次
Anders Zorn 有限色盤
https://images.plurk.com/5p9F1iUag1SvdfvPa9BKxI.png https://images.plurk.com/45jnpGooIt134KfgmZ2Bad.png https://images.plurk.com/iDeHO7bssXYhEEir47Wo8.png Frank Reilly https://images.plurk.com/5nv5XJL9xnhdh8spZk1Dy1.png https://images.plurk.com/43aHheSYku8PTk6TVs0GVP.png https://images.plurk.com/5qVWEozvmd9hyRQvAhCQlt.png https://images.plurk.com/7seTIdMmPWBVln9IFRZKYV.png https://images.plurk.com/5e7bHJbsLQ9WeN4fqeNl5r.png
https://images.plurk.com/12u8xuLWwNkmxA0k0zjRnS.png 圖形結構
https://images.plurk.com/65SJS7GXSiE9eSLJ5ykFMI.png 杜勒 版畫
任務間分心後,可能需要長達25分鐘才能完全回到原本的專注狀態。
「自動化」與「手動」的差別:大家普遍認為,只有當重複性任務被訓練到幾乎完全「自動化」、不需要任何思考(例如走路、編織毛線)時,才有可能同時進行一些較淺層的思考。但一旦思考的深度增加,或者重複性任務出現一點變化,這種平衡就會立刻被打破。
「開車時的直覺反應」:有網友提到,就像開車時遇到複雜路況或需要找路時,會不自覺地把音樂關小聲或停止與人交談[13]。這正是在無意識中減少外在的認知負荷,以便將所有腦力資源集中在主要的駕駛任務上。
https://images.plurk.com/cp05fjeXBy9HWcQfvIssz.png 由心理學家 Fitts 和 Posner 提出的經典模型,清晰地描繪了從新手到專家的路徑:
第一階段:認知階段 (Cognitive Phase)
特徵:這是學習的初期,你需要全神貫注,有意識地理解任務的每一個步驟、規則和要求。[3] 你的表現會很不穩定,錯誤率高,並且需要大量的認知資源。例如初學開車時,你會在心中默念「踩離合、掛檔、鬆手煞車」。
第二階段:連結階段 (Associative Phase)
特徵:透過大量的練習,你會開始找出錯誤並修正,動作之間的連結變得更加順暢。[3] 雖然仍需要一定的專注力,但對任務的依賴程度降低,表現也趨於穩定。例如,開車時你不再需要思考換檔的每個細節,但仍需專注於路況。
第三階段:自動化階段 (Autonomous Phase)
特徵:經過極長時間的練習後,技能的執行變得快速、毫不費力,幾乎不需要意識的參與。[3] 此時,你的認知資源被釋放出來,可以同時處理其他更高層次的思考(例如,一位經驗豐富的駕駛可以一邊開車一邊與乘客深入交談)。[6] 這就是「自動化」的狀態。
https://images.plurk.com/2wIZaW4DbvandQyc5eeFj1.jpg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