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究竟如何在英國從事情報活動? - BBC News 中文與中國打交道時最棘手的一點,是如何在中國日益增長的經濟實力中,平衡風險與收益。

對中國政府及其情報部門而言,首要任務之一是確保經濟持續增長。

觀察人士常指出,中國社會存在一種不成文契約——只要政府能帶來經濟繁榮,民眾便會容忍政治自由的缺乏與一黨長期執政。

這正是中國數十年來同時積極追求經濟、政治與外交情報的原因之一——這方面的力度遠超西方國家。

有時中國盯上的,是企業層面的商業機密——例如新產品設計、談判策略等。

還有一類敏感資訊,雖非國家機密,卻具軍民兩用價值——例如大學裡進行的新型材料研發。
隨著中國經濟實力擴張——尤其在高科技領域——英國及其他西方國家面臨的一項最難量化的風險,是它們對中國在關鍵產業上的依賴,包括電動車製造與關鍵礦物供應。

這也是當年圍繞中國電信公司華為是否應參與英國5G通訊基建爭論的核心。

華為的設備價格低廉、性能優越——但潛在風險是什麼?

這些行動與其說是「間諜活動」,不如說是建立技術依賴關係的企圖——當一個國家在關鍵科技上過度依賴另一國時,就容易受到對方影響,甚至遭到脅迫。若你說了或做了北京不滿的事,它會不會就此掐斷供應?

最終,華為——雖一再否認構成安全風險——被排除在英國5G建設之外。它只是第一家走向全球的中國企業,如今類似的中國公司已遍布世界。
那麼,中國若在英國建造新核電廠,是否會構成問題?若中國成為主要的綠能技術供應國呢?

再如,若民眾依賴源自中國的社交平台TikTok取得新聞與資訊,又意味著什麼?

這些正是經濟發展議程與安全風險之間的矛盾最明顯的領域。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既是重要的出口市場,也是投資來源。若要維持這樣的互利關係,就更難全面排除中國企業進入英國市場。

對中國技術或企業實施全面禁令固然不切實際,但問題是我們究竟應該開放到什麼程度?
立即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