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動式攻擊是一種應對機制。當人覺得自己無能為力,或者當人害怕招致不好的結果(例加造成雙方的衝突或決裂),這種應對機制就啟動了。無怪乎被動式攻擊的行為源自幼年時期,兒時的我們多少都對控制自己的人生無能為力。
P.26
//是有哪個小孩對控制自己生活很有力的?

(吐槽
如果父母其中一方很強勢、另一方很弱勢,孩子幾乎雖免都會有點被動式攻擊的傾向。父母當中弱勢的一方可能會用被動式攻擊的方式對付強勢的一方,不知不覺問就為孩子樹立了絕佳的榜樣。
~
弱者幾乎難免都會對強者心生憤怒和敵意,而弱勢父母不誠實的溝通、甚或蓄意破壞的舉動,孩子也可能參與其中。終其一生,在面對威權人物時,被動式攻擊的孩子對強勢父母的憤怒或報復渴望,可能一直潛藏在他們內心深處,不自覺地影響著他們的應對方式。
P.27
在孩提時期,被動式攻擊的策略一旦奏效,這種策略就有可能變成根深柢固的應對方式,一直延續到成年後和伴侶、朋友、鄰居、上司、同事的關係上。它成為處理人生一切大小事的固定套路,尤其是在面對威權人物時,即使對方並未構成威脅。
P.32
//從各種角度看過蠻多例子的,意外在這本書裡找到解答。
在你的原生家庭裡,如果父母其中一方以被動式攻擊為手段,你可能很難認清發生在你身上的情況並不「正常」。如果你總是竭盡所能討好父母,那麽你在目前的人際關係中可能也花了很大的工夫在討好旁人,但卻一無所獲。懷著自卑的心理,你可能覺得自己頂多只能得到這種結果。更有甚者,你可能覺得自己活該受到這種對待。
P.33
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被動式攻擊者對旁人造成了很多傷害。為這份傷害負起責任,學會在互動過程中以正念觀照自己和旁人的感受,如此可為你們的關係帶來前所未有的體察力、同理心和有意識的愛護之舉。
P.36
你或旁人是否有被動式攻擊傾向評量表
你(或周遭旁人)是否:
。有人值得或渴望受到讚美時,不願給予對方讚美、關注或好評?
。沒能履行別人對你的要求?
。在有要事必須解決時拖拖拉拉?
。把拒人於千里之外當成懲罰的方式?
。做一些搞破壞的小動作?
。在討論重要的事情時惜字如金?例如只以「嗯」、「不知道」、「好啊、「隨便」作為答覆
。以冷嘲熱諷的方式回應人生、自己或他人?
。用常覺得很沮喪、很失望、很煩躁,但有時又不到生氣的地步?
。負面看待多數情況,甚至是當一切都很順利的時候? 。常以瑣碎的負評有意無意地傷害別人的自尊? 。經常覺得覺鬱悶,或長時間陷入憂鬱? 。從不說「不」(或總是說「好」)? P.49
不幸的是,隔絕負面感受的同時,我們也削弱了自己體會正面感受的能力。愛、喜悦、好感、滿足等等可能讓我們心情愉快的原因,一樣需要體會的能力。最終我們變得跟自己的感受很疏離,甚至不知道自己真正的感受是什麽。所以我們表現出來的是自認「應該」要有的感受,或我們「相信」自己有的感受。換言之,我們溝通的往往只是自己非理性的思緒。這是被動式攻擊很常見的一個副作用。
P.80
「現實檢驗」分成三個步驟,詳細的內容如下:
步驟一:辨認我真正的感受是什麽
步驟二:評估我的感受是否切合實際情況
步驟三:重新考量眼前遭遇的情況,並予以恰當回應
P.82
就跟生理構造一樣,心理構造知道需要做些什麼來療癒情緒創傷。然而,當我們把情緒都塞在袋子裡,療癒的過程就無法展開。而且,傷口潰斕得越久,我們受到的傷害就越多。每當人生中又發生類似的事件,舊有的情緒就會再次浮現,帶來痛苦,設法引起我們的注意,直到我們解決為止。這些傷口想要癒合。然而只要我們繼續壓抑下去,傷口就會痛個沒完。
P.115-116
我們能為孩子做的,就是提供一個可以表達內心感受、彼此可以坦言不諱的安全成長環境。這是給孩子一個安全的家唯一的辦法。在這樣的家庭裡,孩子不必成天揣測父母的心情,推敲父母真正的用意。壓抑憤怒和其他情緒的教養方式,只會迫便孩子措著一袋子的情緒長大成人。更糟的是,他們從沒學到如何處理自己的憤怒、如何解讀憤怒要傳達的訊息,乃至於如何善用他們從自身情緒學到的東西,來和自己在乎的人建立更深刻的感情。
P.116
良好、清楚的界線是降火的法寶。信不信由你,這些界線的存在不僅能减少壓力、焦慮與衝突,還能增進相處上的契合度與舒適度。一旦知道自己和對方的界線在哪裡,我們就能培養對這些界線的敏銳度,並養成尊重這些界線的意願。
P.145
至少對自己,你一定要堅持開誠布公的溝通。當對方說謊或找藉口,你必須相信自己的判斷。告訴他們,你從他們的表現看得出來他們心裡真正的感受。至少對自己,你要釐清對方模稜兩可的行為,你對他們能有什麽期望?最後,最重要的是你要對自己的感受很清楚,你要知道自己在這段關係中能忍讓到什麽地步,而不至於受到太多傷害。
P.161
不管被動式攻擊是不是你們之間的問題,切記有些事情是不變的道理:
。人要為自己的感受負責,就算自己選擇否認這些感受。
。無論是好是壞,人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為了建立更穩固的關係,人需要了解及表達自己的需求和界線。
P.162-163
餘燼✦如其所是
2 days ago @Edit 2 days ago
少了同理心,你可能會假設別人的需求和界線就跟你一樣,而且他們對人生一切大小事的感受也都跟你一樣。這種觀點忽視了他人的個體性,結果就是你的假設可能陷你於麻煩之中。當你帶某個人去你愛的壽司吧,結果卻發現他從不吃生魚片,你可能會覺得受到冒犯。如果你只以某個人為你提供的功能看待他(舉例而言,這個人總是陪你看電影,他為你提供了一個上電影院的良伴),一旦他不想再提供下去的時候,你可能就會不高興。
P.180
如果生在一個極力避免一切衝突的家庭裡,我們可能從沒學到如何把衝突變成有建設性的工具。這件工具不僅能解決爭端,還能促進了解、培養同理心,而在愛的關係裡,了解與同理是兩個重要的元素。依賴被動式攻擊行為的人往往來自缺乏衝突解決模範的家庭。他們也因為深怕一點點的意見不合就會導致關係破裂,所以一心避免任何衝突。
P.198
我們都有需求,這些需求有時會和別人的需求相互抵觸。要大家都和睦相處是不切實際的期待,但除了和諧共處之外,有效的衝突也能經由更深的了解拉近人際距離,並讓我們在合作之下滿足各自的需求。
P.199
果决溝通的法則
。保持冷靜慢慢說,不要急。
。說法要具體明確,避免一概而論的遺詞用字,例如「總是」和「從來不」。
。不要假設對方應該知道你的想法和感受。
。以自信的態度提出你的觀點。
。採取第一人稱敘述法,例如「我現在覺得有點傷心」,而不是「你很傷我的心」。
。注意你的語氣和肢體語言。
。堅定果決不代表霸占談話焦點或打斷另一個人。不要這麼做。
P.201-202
這對慣於被動式攻擊的人來講尤其困難。他們願意道歉,甚至是迫切想要道歉,但後續卻又可能言行不一致。人與人之間,你如果在乎自己的選擇和舉動對別人的影響,你們雙方才有所謂的人際關係可言。想維持一段關係,就要盡你所能從錯誤中學習,確保自己不會重蹈覆轍,如此一來,你的人際關係和你的自尊都會開花結果。
P.220
少了溝通,衝突就永遠不會解決,情況也永遠無法改善。當一個人受到戰或逃反應的制約,誠實的評語對此人來講也會變成對人格的攻擊。在一個高度敏感、被動式攻擊的人聽來,就連「你姊姊升職了,她真的很高興」這種單純的事實陳述,都能激起像是「對啦,我就是不如她,我是家裡的害群之馬」之類的反應。在這樣的互動之下,人際關係變得坑坑疤疤,布滿無從療癒的傷口。
P.234
當你只是憑著衝動做反應,就等於是把力量交到對方手中,讓對方的話語决定了你的情緒和行為。你直接跳到情緒化的結論上,沒有消化一下對方所說的話、確定你明白他/她的意思。你不讓對方的心意透過對話傳達給你,而是表現得就像你需要捍衛自己一樣。這種軟弱無力的姿態往往是被動式攻擊模式的一部分,其所導致的結果又坐實了你的受害感。這世界對你虎視眈眈,最好的辦法就是閃躲。
當你把力量交出去,還有一個更難以察覺的不良後果,就是你也說服自己相信你沒有責任。不管你遇到什麽事,不管你對這件事做出什麽回應,不管你說了什麽或做了什麽,都不是你的責任。
P.236
//看了只能說是很酷炫(?)的想法,但其實會這樣合理化自己的人意外地很多……
//本書後半真的說了許多很有意思的東西,包括被動式攻擊者的受害者思維,還有所謂的「幫凶」都很值得深思。
專注於當下是你的責任,你對自己的生活有多深或多淺的覺知,完全操之你。
P.239
幫凶的特徵你可能不認為自己是幫凶。面對一個被動式攻擊者,你只是想在相處當中表現出支持、理解與耐心。或許在對方傷害你或令你失望時,你太輕易地放他一馬,但是你愛他,愛他不就是要接受他的樣子嗎?只要可以,你就會試著幫他一把,免得他的被動式攻擊行為惹出大麻煩。
是的,絕大部分可能都是你在經營這段關係,但你只是想給對方時間和空間慢慢改變。只要你愛他,只要你努力經營你們的感情,總有一天他一定會改頭换面——至少你是這麽想的。
P.267
//看到時忍不住大笑出聲,言情小說一般的劇情架構,但我只能說,真的會發生。越是善良、願意協調退讓,願意尊重對方,越會發生。

(非常反直覺,不是嗎?
古人都說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好人有好報啊
只好說……問世間情是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許?

(X
拒絕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是被動式攻擊行為的一大特徵。不管出了什麼問題,永遠都是別人(或這個世界)的錯,而幫凶欣然同意問題出在別人身上,無形中便成為助長這種行為的共犯。幫凶不去幫助被動式攻擊者承認自己有責任,反倒迫不及待把矛頭指向别人,甚至指向自己。或許,出於一種保護「自己人」的不當心態,幫凶樂於為對方開脫。
P.269
幫凶失去什麼到了最後,你不得不放棄。你得出自己做什麼、說什麼都改變不了對方的結論。你之所以留下來,只因離開看起來是更糟的選擇。
你累積了滿腔怒火。你告訴自己:都是對方「把你變成」幫凶。積壓在你心裡的怒火,可能會以被動式攻擊的行為宣洩出來,跟對方的行為兩相呼應。
一旦發展到這種地步,這段關係就注定要失敗了。如果你認為所謂的關係是兩人之間愛的連結。建立在關愛的舉動和坦誠的溝通之上,那麽這段關係就「已經」失敗了。你所擁有的關係完全是另一回事。
P.280
//這是什麼魔法少女變成魔女的無限迴圈嗎

(?)
認清你所扮演的「旁人」角色
無論你們的關係在你看來如何,被動式攻擊者是雙人探戈中帶舞的那個人。你可能會覺得你是照顧他、為他收拾善後的人,但為這段關係定調的則是他。想想看吧,他帶舞,你跟著起舞。獲得滿足的是他的需求,而不是你的需求。
誠然,除非他開始為自己負責,否則你們的關係不會改變。但只要你的幫凶行為讓他沒有改變的動機,他就不可能學著為自己負責。
P.281
我所提議的那種疏雕,是我們出於愛而將自己從同伴身邊抽離開來,尊重他們的權利和讓他們為自己的人生作主。我們對他們放手,給他們呼吸的空間。這代表我們不可能真正代替他們解決問題。我們只能遞上OK繃和止痛藥。即使是在最親密的人際關係當中,我們都需要顧好自己的責任,也讓同伴顧好他們的責任。永遠懷著愛與同理心,但不插手干涉。
P.286
//沒事兒,心有餘力還是可以愛一下的
補充一段引文,跟主題頗為契合但忘了是從哪本書引來的。暫且放這~
消極的憤怒
一般人的憤怒情緒,常會以下面這些消極的方式表現出來:
·約會時遲到
·不接電話
·忽視對方的需求
·拒绝眼神接触
・不願正面回應
·不想理解對方,只想簡短、冷漠回答了事。
・不回對方電話
・不採取主動
・忽視對方的存在
·不論對方說什麼,都沉默以對。
·拒絕聯繫
//是不是有一種熟悉的感覺呢?我看到時也這麼覺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