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險是每幾年依據整體狀況修改調整費率,限縮給付空間來避免這支險倒掉,但健保則是以人民負擔能力有限為理由一直對費率做壓制。
問題是人口結構變化. 高齡人口變很多,使用健保的頻度變大,使用的藥品也偏向高價位居多,很自然的會造成用掉大量的健保資源
以前很久很久前看到有人用到H卡,一直在想這麼看到,但在家中有高齡長者的現在,覺的就算是2個月固定回診一次,一年下來也很容易就超出這個數字許多。
但健保費用的增加,只是增加級數,但帳面上高收入的並不多,增加有限,而對於基礎費率每次都只調那麼一咪咪,也增加有限,在這狀況下健保破產是必然。
因此衛福部也只能用一直砍點收價值的方式來抑制支出,想法子達成平衡。
但要根本上處理這個洞, 只有[ 增加收入] [減少支出]
問題是, 費率不可以動太大, 又要繼續增加罕見疾病的涵蓋 , 到了這個點數價值己經低到醫護人員都要跑路的現在,也不太可能再去砍點數價格。
因此,只有由特別稅下手, 也就是二代健保附加費下手了.
不過呢, 一個問題是, 當年是為了體量較低收入者,因此單筆2萬以下是不收稅。
即然 要把過去的美意取消, 那為什麼不由基本費率著手就好,一直在那邊做一堆疊床架屋的事?
什麼? 律師、會計師、公司負責人他們都算不用付二代? 想太多, 早就和健保費級別挂勾,超出薪資等級的12個月總和以上的股利或營業所得、都己經會被追交2.11% 二代健保了。
現在因為政治因素, 一堆人在叫外配依親怎樣影響健保,但是,以比率來說影響力遠不如人口結構的改變。
雖然在當年, 我個人推的是外國人士來台工作或是依親這種的,要給他們健保,只能給簡易版本,因為台灣的健保有一大塊的目地是國民社會服利,不是給外國人用的。
哦, 以現在的做法, 可能連1/10套都沒有...
至於, 一定有人跳出來說因為選票 基層人民的因素, 不可以OOO不可以XXX 要### ...
希望這些人可以變出一套不用做系統性變更,也不要再去壓迫醫護人員就可以達到收支平衡方式。
...哦. 那個ETF 月付的那一種,會不會因這個二健健保附加費的因素開始被投資人嫌棄。
以現階段來說,月配ETF可以省下很多的二代健保。那些動不動就持有50、100張的那些人,在現行制度下是省超級多二代健保.
至於這個投資所得稅或資產利得稅,這個台灣政府三十年來一直不願意去面對的,這就是另外一個議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