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工商時報刊了一篇「專家看盤」在唱衰AI供應鏈,說台積電啦鴻海啦華邦電啦南亞科啦之類的公司,「如果不跑就等著被割」。然後文章裡面說,沒有AI相關個股的投資人,現在都很「BI(悲哀)」。
工商時報每次這種專文都很愛唱衰就算了。
我只想問,為什麼都這個時候了,有在投資的人,手上會沒有AI相關的股票?
然後前陣子又輾轉聽說,有人覺得漲勢不會持續,大膽去放空AI供應鏈,結果輸到脫褲子。現在這樣的趨勢敢去做空只能說是真的好有勇氣。明年CSP建資料中心和算力的支出還要再比今年成長40%啊,這波資本支出成長將激勵AI server需求全面升溫,牽動的不止GPU和ASIC,還會有記憶體、封裝材料,機構件端則是水冷散熱、HVDC的電源供應和系統組裝,AI硬體生態鏈才正要邁入新一輪結構性成長週期。
其實這種「AI泡沫論」或「漲過頭說」每一個科技周期都會出現。從2003年的網通、2010年的智慧手機、2015年的雲端到現在的AI,每次都有人說太貴、太誇張、太晚進場。但最後事實證明:趨勢股的修正不代表結束,而是下一段漲勢的換手。
在這樣的環境下去放空AI供應鏈,等於是跟整個產業週期對賭。當然,短線漲多修正不無可能,但若押空,是在逆全球趨勢的風險流前進——你會需要很多活下去的運氣。
千萬千萬不要聽工商時報的去空AI供應鏈啊。
要不然,你應該會真的變得很BI。
棒康會變成 春光燦爛
豬八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