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不告訴膩雷~~~
投資股票需要很多智慧和勇氣,就好像一場大冒險汪 (ง •̀ω•́)ง
以下是這個YouTube影片的總結:
影片主題與結論重點
- 本集討論一篇近期引起學界與投資界熱議的論文(影片中稱為「Bianced status code/要打破現狀」),其核心結論是:在長期人生週期(25–95歲,約70年)下,投資組合中「不需要配置債券」,而是採取股權為主、且高度國際分散的配置,能在「終身效用最大化」與「退休資產累積」兩方面勝過傳統股+債配置。
- 論文給出的所謂最佳配置:大約 1/3 本國股票 + 2/3 國際(除本國外)市值加權股票(等同於把國際股市用VT或類似產品持有為主)。這個配置能讓一個家庭每年需要存的金額顯著減少(影片舉例:若用最佳策略一年存台幣100萬就足夠;若用錯策略,可能要多存60%到100%才能達到相同效用)。
研究方法(重要細節)
- 非參數、歷史重抽樣(bootstrap)方式:使用 1890–2023 年、39 個國家的實際歷史資料,做 100 萬次蒙地卡羅抽樣模擬,每次模擬代表一條 70 年的人生投資路徑(例如夫妻從 25 歲投到 95 歲)。
- 不採用單一常態或假設分配,而是以歷史樣本重複抽樣來模擬各種可能的長期市場歷程,衡量不同資產配置在整個人生週期中的「終身效用」與其他財務指標。
- 比較對象包括:100%公債(或國庫券)、100%國內股、100%全球股、傳統 60/40(股/債)、目標日期基金(lifecycle)等多種策略,並且以格點搜索(逐%調整)尋找最佳配比。
衡量指標(影片常提到的)
- 等效儲蓄率(equivalent savings rate):要達到相同的終身效用,投資者每年需要存多少錢?此數字越低代表配置越高效(用更少儲蓄達到相同生活水準/效用)。
- 退休時累積資產(終值)、替代率(退休收入相對於工作時收入)、遺產(留給子孫的錢)、尾部風險(最壞情況下的資產)等。
主要發現與數據(影片摘要)
- 最佳配置(約 1/3 本國 + 2/3 國際股票)在多項指標上均優於其他四組對手:等效儲蓄率最低、退休時總資產最高、替代率最高、可以留給子孫的遺產最多,尾部(最差情況)表現也較好。
- 如果採取最佳配置,一對夫妻一年的必要儲蓄可能只要 X(影片以台幣 100 萬為例);若採用傳統的 60/40、或目標日期等配置,則需要多存約 60%–100%(影片提到要存到 160–200 萬才達到相同效用)。
- 最佳配置在不同本國配比上有彈性:本國股票配比在約 11%–55% 範圍內,等效儲蓄率差異不大(都維持在相似水平),因此 1/3 本國只是代表性答案,實務上可依個人偏好在該範圍內調整。
- 債券與現金的加入會顯著惡化「等效儲蓄率」:也就是說,放進債券或現金會讓你必須多存錢才能達到相同人生效用。現金尤其糟糕,幾乎是最差選擇。
為什麼債券被判定「無效」?(直觀解釋)
- 論文指出:在極長投資期限下(幾十年到七十年),債券的實質回報常被通膨侵蝕(影片提到債券與通膨的相關性很高,0.7–0.8),長期來看債券沒有像股市那樣的實質成長能力,因此用債券來降低「長期風險」反而會把長期實際購買力拉低,導致長期風險與不確定性(對效用的負面影響)增加。
- 相反地,廣泛的國際股票分散能降低長期變異(variance):不同國家、不同時期的股市表現有長期差異(例如日本的失落三十年),把配置擴展到全球、並避免把資產過度集中在單一國家(或單一市場)可以在長期內降低極端不利情境的影響,改善尾部結果與最終累積財富。
風險與反駁(論文與市場上爭論的點)
- 研究的目標是「終身效用最大化」,不是單純追求最小波動或最高夏普比率,因此它會得出比通常保守建議(如放債券)的不同結論。業界(例如 AQR 的一些人)對此提出批評,認為該論文結論可能忽略某些實務面向。
- 實務風險:雖然最佳配置在長期累積上表現最好,但短期或中期可能會有很大的最大跌幅(影片舉例:最佳配置的最大跌幅可達約 55%),這對投資者的心理與現金流需求(如短期可能要提款)是一大考量。
- 若接近退休或需要資金穩定性,債券仍有其用途(降低序列性風險、提供短期現金流、避免在市場低迷時被迫賣股)。論文主要針對長期且可承受大量短期波動的投資者。
實務建議(影片整理出的應用)
- 長期投資、且不需在短期取出大額現金的家庭,應重視全球股權配置,並把重心放在國際分散(例如大比例持有全球市值加權股票),同時留一定比例本國股票以滿足偏好或貨幣/成本考量(11–55% 本國皆可)。
- 對於想降低風險但又不想犧牲長期報酬的投資人,國際分散比增加債券更有效。
- 若你在靠近退休、有固定現金需求或心理無法承受大幅下跌,仍需保留債券或現金作為緩衝;論文的結論並不是適用於所有投資者的絕對指令,而是對「長期、可承受波動者」的強烈建議。
- 實作上可利用全球型 ETF(如 VT 或其他全球市值加權 ETF)取得國際分散,再加上本國市場 ETF 做到 1/3 vs 2/3 的配置,逐步再根據個人年齡、風險承受度調整。
影片補充與延伸討論
- 影片也提到投資行為上的常見錯誤(例如未把股息再投入會大幅降低長期報酬),並提醒不要把目標日期基金、傳統 60/40 視為對所有人最好的選擇。
- 同時強調論文的優點:大量長時間的實證重抽樣比單一國家或短期模擬更能反映不同時空下的市場可能性;但也提到該方法依然有前提(例如樣本代表性、歷史是否代表未來等問題)。
總結(結論與應用要點)
- 影片要傳達的結論:若你的投資期非常長、且能承受中短期市場大幅波動,那用「大幅偏向股票、且高度國際分散(約 1/3 本國 + 2/3 國際股票)」的資產配置,從長期效用與退休累積角度看,比傳統股債混合配置更有效率,能顯著降低你需要存錢的金額(影片標題提到退休金比薪水多 24% 的說法,代表在某些量化情境下最佳配置能讓你用較少的儲蓄達到更高退休替代率)。
- 但不要忽略個人情況:臨近退休、需要穩定現金流、或心理無法承受大跌的投資人,仍應保有債券或現金作為流動性與風險緩衝。影片與論文的重點是提示:對於長期人生規劃,債券未必像傳統想像中那麼必要,國際股票分散才是更有效的長期策略。
若需要,我可以:
- 幫你把影片中論文的數據、圖表(例如等效儲蓄率比較表、退休資產累積比較)用中文條列整理。
- 或根據你年齡與風險偏好,模擬幾種具體可行的資產配置建議(含 ETF 範例、再平衡頻率、現金緩衝建議)。
(影片長度超過免費使用者最大長度,僅總結前15分鐘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