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拉巴拉
1 week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7MxMRJrWiD8QhKgmpoelQl.jpg #閱讀完畢
latest #21
掰噗~
1 weeks ago
說的真有道理 (p-wink)
巴拉巴拉
1 weeks ago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像是閱讀作者回顧年少時光的日記,而這本日記寫得非常的好,因為可以感覺得到作者竭盡地攤開所有真實的感受,一字不漏地,很符合書名,作為讀者我感受到了他的真誠,而他的真誠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這本書的最初目的-阿建。
巴拉巴拉
1 weeks ago
雖然在閱讀的過程中,可以很明顯地感覺到作者對於阿建很有濾鏡感,好幾次我都很想說我才不相信阿建有這麼好,給我看一點別人視角下的阿建,而後又想到這並不是本小說,這是真實存在過的人,我現在所看見的阿建,是一個因為摯友已逝而透過文字緬懷的作者所寫的記敘,這一切是真實的,真實的部分是在這個作者眼中的阿建是這個樣子的,而他決定要記錄下這樣的阿建,這樣記得他,我應該尊重並好好地繼續閱讀下去。
立即下載
巴拉巴拉
1 weeks ago
而又同時,我時常想起之前看的那本法國小說短篇《鎧甲的裂縫》其中一篇也是同樣的背景-因為摯友的逝世,「我」無法忘懷,從而書寫這段「友誼」。我很喜歡那篇故事裡面出現的這段話(是的,我要在這裡複製貼上一次):
巴拉巴拉
1 weeks ago
『每個人都曾經活過,在他們死後,唯一會留在我們的回憶裡的,唯一一個重要的、會陪伴我們左右的,是他們的善意。』
巴拉巴拉
1 weeks ago
這段話在這本書裡面,完美地被印證。
巴拉巴拉
1 weeks ago
以上。
巴拉巴拉
1 weeks ago
同時節錄我喜歡這本書的一些句子:
巴拉巴拉
1 weeks ago
『後來,攝影變得無所不在,照片就是物證,證明你曾切實存在,日復一日。照片能使我們看出某種模式。回頭審視,你懷疑起這些事件的先後順序;若缺失這種物證,你便懷疑是否真有任何事情曾經發生。』
巴拉巴拉
1 weeks ago
『我的父母之所以受美國吸引,並不是出於某種明確的未來夢想,無非只是把美國當成一個帶來改變的機會罷了。就連在當時,他們也已經明白美國生活就是無邊無際的許諾與偽善、信念與貪婪、一套又一套全新的樂趣與自我懷疑、因奴役方得以實現的自由。種種一切同時上演。』
巴拉巴拉
1 weeks ago
『第一代移民腦子裡想的都是生存,後來的人便負責講故事。』
巴拉巴拉
1 weeks ago
『到更後來我終於承認,大體來說的文化同化,是一場奔往地平線的競賽,可是那條地平線並非固定不動。同化的理想目標不停變動,而你的口音總是不可能稱得上完美。同化是作為契約販售給你的一系列妥協。同化不是一個能解決的問題,就只是一個問題。』
巴拉巴拉
1 weeks ago
『德希達認為,驅動友誼的力量並非是想要追尋像你自己一樣的人。他寫道,朋友會「選擇去理解他人,而非被他人理解」。我過去總以為是反過來的。』
巴拉巴拉
1 weeks ago
『你以你購買的物品搭建出一個世界。你挑選的每樣東西,都是一處潛在的入口、一處微小而表面的改變,從中可能綻放出一個嶄新的你。』
巴拉巴拉
1 weeks ago
『友誼的前提在於互惠,在對方生命中來來去去、偶爾上演脫韁時刻。你十九、二十歲時的生活受虧欠與恩惠宰制,只好承諾下次換你買單或開車。我們把自己的人生營造成一套相互協議,一連串你來我往的小小贈禮。生活就在那種延遲之間發生。』
巴拉巴拉
1 weeks ago
『我帶著藍色日記本蜷縮在沙發座上,設法寫完悼文,同時間一隻蒼蠅降落,走過我剛寫下的字句。牠停下來。我畫了一個圓圈把牠為著,微笑著。』
巴拉巴拉
1 weeks ago
『我鞠躬,開始向祖宗碎唸。當我張開眼睛,有隻蒼蠅停在一串念珠上。』
巴拉巴拉
1 weeks ago
『寫作帶來一種活在當下之外的方式,略去當下的質地與緩慢,將當下轉化為語言,你只思考語言而完全不思考當下。』
巴拉巴拉
1 weeks ago
『或許正義根本不存在,有的只是隨機,而每件被我賦予意義的事情-蒼蠅、收音機上不期然播出的恰當歌曲-都只是巧合。』
巴拉巴拉
1 weeks ago
『但這正是德希達之所以抗拒悼文體裁的理由:悼文總是關於「我」而非「我們」,講者是在為他自己的情緒樹立憑據,而非交代關於逝者的真實記敘。那份真實記述必然是歡樂的而不是陰鬱的,屈服於歡樂並不代表我拋棄了你。』
巴拉巴拉
1 weeks ago
『Stay ture.』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