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單】趁讀墨375來推一下近幾年覺得很有意思的書,偏社會類型讀了不會開心

└《社造幻想》
└《懲罰貧窮》
└《危殆生活》
└《家鎖》
└《懸崖邊的學霸》
└《霸凌真相,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讓傷痕說話》
└《緬甸,最後一搏》

其他書下收。
latest #33
➤綜合

└《遺忘力:大腦最強本能》
└《巴黎墓園的祕密生活》
└《台灣磁磚系譜學》
└《姐在羅東賣瓦斯》
└《斯文豪與福爾摩沙的奇幻動物》
貓🌈黑夜盡頭
1 weeks ago @Edit 1 weeks ago
這本書雖然是以社區營造為主題的書籍,但作者是以此為業的指導師,所以整本與其說在討論如何讓社造成功,不如說是針砭社造工作環境比普通公司更容易出現無償/低薪勞動,輔以日本社會講究階級和讀空氣等文化讓社造更困難,文筆既寫實又辛辣。

有些在台灣職場也能碰到,因此即使從事非社造的人一樣能有強烈共鳴,某種程度也算在幫大家避雷會剝削身心的工作是什麼樣子
立即下載
相信多數人即使沒有在申請社福或保險被刁難的經驗,也肯定有碰過線上資料都填好了卻老被系統拒絕,問題還可能是出在大小寫不符或自動填入時會出現的半格沒有刪除乾淨這麼小的地方 ,大數據在排除「不符合資格」者就是同一套邏輯──人要依照系統行事並進行篩選,沒通過也不容質疑系統的判斷,更方便管理單位推卸責任。

正如社會的問題不會只有一個成因,尤其是貧窮,不只是經濟方面的貧窮,還有時間及心靈各方面的貧窮,顯見科技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
探討遊民的書籍不算罕見,可是教授親自觀察、體驗遊民生活並寫成論文確實是極少數,也必須強調一件事:並不是好吃懶做就會變成無家者,跟變窮的原因同樣錯綜複雜。

這本書從無家者的日常到宗教濟貧的方式等皆有描寫,觸及的面向豐富,也解答我以前曾得知菸之於遊民相當重要的原因為何。文字風格在旁觀疏離中仍帶有一絲人性關懷,也未使用太艱深的學術用字,相當易讀
這本書最可怕的不是家庭照護的沉重,而是字裡行間對華人女性的層層剝削,即便港人作者曾全家移居國外仍無法倖免。幸好作者身為記者曾接觸許多人,那張社會網也得以接住他們家

同樣有精神疾患手足的我特別想提一下哥哥的畫作!在長期思覺失調的狀況下,圖裡仍有大量筆直整潔的線條及構圖,哥哥似乎也很想用理科的專長去衡量自己與現實之間的距離?
不過,這個家庭集合了精神疾患、中風、失智和重大車禍等多重困境,即使家境小康、有能力請移工也一樣很難面對,所以切勿單獨承擔,在台灣請務必撥打1966專線或點:

衛福部 長照專區(1966專線)

書裡提到的家庭過度糾纏同樣能在這套日本漫畫中看見案例(日劇版有過度淡化及美化的問題,不太推薦 ):通往內心的橋 ー兒童心理診所ー (1) - Youngchan | Readmoo 讀墨電子書
雖然對書名使用左岸的學霸一詞有些反感,幸好內文沒有使用更多的左岸詞。

這本探討美國菁英教育荒謬又矛盾的大眾書籍,放到台灣的教育環境居然毫無違和 ,不過倒也解釋頂尖高中和大學的學生為什麼時不時會出現自我中心者(含畢業多年的社會人士),而要改善的方法也只是從分擔家務、不要把他人的競爭視為零和遊戲及去關心他人等,跟分數、成就或收入完全沒關係的事情。

這時候很慶幸自己的父母原生家庭都秉持著「你沒辦法只靠自己活下來,所以有機會就必須去幫人,這也是在回報以前幫過自己的人。」的老派觀念在教育後代,正好也與書中試圖傳遞的觀念一致。
基於學校是小型社會,成年後進入職場也會面臨同樣的問題,甚至加倍嚴重,因此能在學生時期了解到尊重彼此的界線,而非「我覺得不舒服就是在霸凌我!」至關重要。

也有一些很客觀但大家不見得能接受的真相,以教育類型的書籍來講算是滿辛辣的
作者是服務性少數的身心科醫生(含兒少專科),本身也是同志,看他與診間的人們互動、對話與自我反思相當有意思,而且書中的複合案例,顯然個案被家庭跟環境因溝通困難而被逼出負向行為遠大於真的需要服藥治療,在處理這方面的議題相當慎重。

除了LGBTQ+以外,也有智能不足的同志與落在亞斯光譜中的變裝癖等雙重少數族群,這本書就像開了一扇窗,讓彼此有看見對方的機會。

(至於能不能打開櫃子門接觸是另一回事,有人可能光是學會接受少數族群這件事就需要用上一輩子,所以還是要依個人狀況而定
"I believe once people get a taste for power,they always want more."

「我相信,食髓者,知其味。」

這本漫畫的原文是法文,分別翻成英文和中文後產生的語意差異非常有趣,也突顯出民主或許有許多樣貌,但獨裁政權卻驚人的相似

之前有幸參加本書的畫家柳廣成主講的《原著與改編的意志共融與角力》,他有特別提到緬甸因為網路受限而導致很多抗爭活動無法在網路中擴散,香港的雨傘革命則相反。我想,台灣人在走上街頭時也能善用網路難以將特定資料完全清除乾淨的特性,把海景第一排(?)的訊息傳遞到世界各地。
這本書幾乎捨棄人際關係,純粹以大腦是如何運作的方向來解析一個人可以如何幫助自己過濾負面事件,也能明白人腦本質上就是跟機器的運作方式不同,還有最重要的:

因為樂子人的腦迴路已經變成傷人還能分泌喜悅的多巴胺狀態,完全無法停止,切勿回覆或擴散等幫樂子人繼續分泌多巴胺,也能避免自己被情緒強化討厭的記憶
雖然法國的拉雪茲神父公墓同時也是巴黎的綠園,可是當守墓人聽到:「這裡真是太療癒了,您的墓園氣氛真的很棒,差點讓人想入土為安。」還是會覺得遺屬的反應有些微妙 (rofl) (rofl) (rofl) (rofl)

或是像手風琴家的墓誌銘「這裡躺著一個硬漢」等黑色幽默,在歷史、墓地科普與自然之間取得巧妙平衡,完全不會感到沉重,也令人反思華人世界對死亡的強烈避諱是否讓大眾對這個議題變得更難面對?
其他諸如拉雪茲神父公墓內其實沒有埋神父本人的遺體?這座公墓的墓地設計不只要經過法國建築設計師同意,墓碑竟然還只有三款石材能挑?作者身為資深守墓人是否有碰過不科學的現象?諸如此類的趣聞都能在這本書裡讀到
作者是長年居住在台灣任教的日本人,他以多國的史料與現存的各種磁磚做了全面性的台灣磁磚解析,連台灣墳墓上的磁磚也沒有放過,相當精彩 但因為建築人+日本人的雙重特性,整本書不能說讀起來輕鬆愉快,而是當教科書都沒問題的那種嚴謹程度。所幸圖片也多,整體仍算易讀。

剛好之前去南美1館也很喜歡它的建築本體,尤其是窗戶造型與山形筋面磁磚便順手拍了下來:
https://images.plurk.com/2NK0GCHVe1BZlvlBzieuJc.jpg
內部大廳也有作為藝術品的巨型花磚展品:
https://images.plurk.com/3VTa9qkZhghJn0cEd1Eaio.jpg
即使家裡不需要使用瓦斯桶,也一定有在餐廳看過瓦斯桶,那瓦斯分裝廠跟瓦斯行又有什麼樣的工作日常?

旅外回國的作者以父親死亡為起點接下經營不善的瓦斯分裝廠,過程中遇見各種工人、客人、惡人、貴人及珍貴的亡父友人,為作者拼回父親的各種容貌,也加重思念和感激之情,還有夕陽產業的老闆真的不好當
以輕鬆愉快的鄉民文帶入台灣的歷史、生物與斯文豪的一生,比較學術的硬知識會放在每一章節的補充區,是相當深入淺出且易讀的科普書籍

(作者能把一絲不苟的斯文豪描寫的如此生動肯定是人才。)
補充區有提到因為網路隨時能補充說明,導致現代人文字表達能力下降也是很有趣的部分,剛好讀墨也有本一甲子以前的自然科普書《大藍海洋》,這本的作者是被上司認為在科普文中投注過多感情而被勸退,儼然被科學耽誤的文學家

大藍海洋(生態環保之母瑞秋.卡森 出版65週年紀念版) - 瑞秋 卡森 | Readmoo 讀墨電子書
再對照現代的科普書籍,如何拿捏嚴謹的科學、優美的文學與易讀的娛樂性三者的比例確實是不容易的事。
貓🌈黑夜盡頭
1 weeks ago @Edit 1 weeks ago
作者從幼時與父親釣歐洲鰻的記憶開始,追尋歷史上跟研究鰻魚繁殖有關的歷史,再以生物滅絕及父親的死亡為終點。

歐洲鰻魚和野生鮭魚類似,在性成熟後會洄游至原始棲地,並在產卵後死亡,是有去無返的單行票。然而歐洲鰻只要不進入性成熟,它的消化系統就不會退化讓生殖系統取代,換句話說,歐洲鰻一輩子沒有繁殖反而能長壽

(日本鰻有找到生育的秘密,所以能進行人工繁殖。)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