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叢裡的刀
3 days ago @Edit 3 days ago
重讀<非常壇經>的序,忽然發現這個,好像和「學建築認為設計是最重要的」一樣欸。
https://images.plurk.com/2bLOsnuujfNAaeZpqbWDga.jpg
(然後再次感嘆和上把佛法的本質理解得如此透徹。
雖然我看得並不多,但這(此頁內容及整這篇序)是我看過對佛法最清晰、最「現代」,又通俗易懂的定義。
latest #8
備份一個XDDD
用生命的方法解決生命的問題

佛法在這文明昌盛、知識發達的時代,掉進了一個矛盾、詭譎的陷阱裡。知識製造了人性的盲點,文明使得生命空洞化。知識所造就的文明昌盛,是人類有目共睹的事實,可是生命的幸福指數並未因此提昇,反而産生了更多的恐懼、更大的無奈!

佛法在世間是人類的寶筏,這是公認的事實,長久以來,人類也一直藉由它來處理生命中的一切難題,並且都能迎刃而解。然而,自文藝複興以來,個人意識、自我意識、自由意識,引髮了知識的髮達,附帶的文物“競勝”,促進了人類生活的改變,此即是“模仿效應”及“完全競爭”。這造成了人類愈來愈不會“用生命”生活,而隻會用大腦的推理度日。
用大腦推理,即是「虛幻」。譬如,近來流行「生涯規劃」,這是社會名嘴所創造的流行術語。生涯是需要規劃的,但幾乎所有緻力規劃的人都獲得相同的答案,即無法兌現。這便是用「大腦的推理」去規劃,它受到了「福報」的限製,所以是虛幻的。若是一個人的規劃是這樣的:認真地完成眼前的生活、工作及學習(學習是爲擴大作基礎),那麼隨着因緣的轉化,它會自然地兌現,此一兌現的結果並非事前的目的性結論,它就隨因緣自然成就。這就是生命取向的思維模式。
立即下載
生命取向的思維模式,古人謂之「用心」;大腦取向的思維模式,古人謂之「用識」。兩者的厘清是沒有辦法用「大腦」中的哲學來定義的。哲學的本身是大腦中「合理的推理」的産物,是「經驗主義」的東西,所以哲學的領域是在大腦的作用範疇之內。然而生命中的本能智慧是大腦的思維所觸及不到的。這個大腦思維所觸及不到的範圍,稱之爲「不可思議」的領域。大腦思維所及的部分即是「可思議」的領域。而佛法所言,其重點幾乎皆在不可思議的範圍,這個部分也是一般所泛稱的「空」;「空性」,是大腦推理所不及的!
這個不可思議的範圍即是「生命真相」的領域。凡屬於這個不可思議領域的研究,基本上,它是屬於「實踐學」的範疇,而不該屬於「哲學」。這是由於生命的領域涵蓋了大腦的活動領域,所以實踐學的領域也涵蓋了哲學的領域。也因此,向來我們稱佛法是「修行」的東西,而不是「學問」的東西:因此,修行的研究是實踐學而非哲學。
前述,矛盾中吊詭的陷阱現象,即是將佛法納入大腦的思辨中所産生的詭橘狀態。在現實物質文明鼎盛的網路世代中,「人」已經成爲「大腦」的俘虜了,「人」是「知識」的奴隸。所以社會上出現了普遍化的「富人的貧窮」、「幸福中的恐懼」,這些矛盾現象即是「以小裝大」的後果。「大腦活動」只是「生命存在」的一部分。在知識發達的時代裡,我們弄反了,把「生命的存在」當作是「大腦活動」的一部分。因此想用大腦的成就涵蓋生命的一切,才有「矛盾中的吊詭現象」産生。
大腦、知識、文明、資訊等等,都屬於「虛幻」的領域,它難以解決生命中那無限與真實的實質性問題。生命中的問題,唯有用生命中的實踐學,才有可能解決。而大腦的推理是有限的,哲學是大腦推理的一部分,是有限中的有限。欲以有限中的有限來解決無限中的無限,無有是處!所以大腦的運作會一再地出轍,反而愈弄愈亂,這就是人類哲學所惹的禍!大腦的自大,來自對生命存在的藐視與傲慢。雖然,唯有用生命的方法才能解決生命的問題,可是大腦卻不願意用生命的佛法來解決,此即源於大腦的這種傲慢。生命是不能用可思議的哲學來解釋的,唯有用不可思議的佛法、不可思議的實踐學,才能解決生命的問題。
本來這篇是簡體的(有現成的我可以複製過來備份),我網路轉繁第一二段沒校對,一堆「發-髮」「只-隻」讓我好難受XD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