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這個YouTube影片的總結:
影片主題與開場
- 主題:檢視植物肉從爆紅到退燒的原因,並討論為何全球吃素人口增加,但植物肉企業卻出現虧損、倒閉與股價崩盤的現象。
- 主講人:Liz(Self-taught Gourmet)以通俗口吻帶觀眾回顧植物肉的崛起、泡沫破裂與未來可能走向,並以台灣與亞洲市場的特殊情況做對比。
植物肉如何走紅(崛起原因)
- 三大訴求:環保(減碳)、動物保護、健康。植物肉被包裝成「未來食物」與拯救地球的解方,吸引到既關心環境也想保有肉類口感的消費者。
- 技術創新:以大豆或豌豆等蛋白為基礎,透過專利技術重組蛋白質纖維化、加入類血紅素(heme)等成分,模擬肉的纖維、汁感與煎烤後的血色,使口感更接近真正肉類。
- 市場化與行銷:廠商把產品放在肉品區、進入速食連鎖(例如進入漢堡王、肯德基或被大牌餐廳採用),名人代言和投資人追捧,形成龐大的媒體與資本熱潮。
- 資本行情:以Beyond Meat為代表,上市當日股價暴漲(影片指出2019年IPO首日大漲163%),市場期待植物肉複製植物奶的成功路徑。
熱潮退燒與市場硬傷(為何崩盤)
影片提出三大核心問題導致植物肉退燒:
1. 價格不划算:植物肉平均售價常遠高於同等分量的新鮮肉類(影片稱約是鮮肉的兩倍),在通膨與經濟壓力下,消費者會回頭選擇價格更親民且熟悉的雞、豬、牛。
2. 口感與味道落差:許多消費者在前幾口可能被「騙過」,但越嚼越容易感受到與真肉的差異;廠商與執行長也承認「好吃」是最大挑戰,若無法滿足肉食者的期待,很難完成大規模替代。
3. 健康形象崩壞:一開始被標榜為健康、天然的替代品,但成分表被檢視後,許多植物肉其實屬於高度加工食品(使用蛋白分離物、澱粉、油、香料與長長的添加物清單)。影片提到某些植物肉的鈉含量甚至比部份豬肉高出好幾倍,使得原本的健康光環反轉成負面印象。
資本泡沫與股價慘況
- 名人、風險資本與媒體共同推升了對植物肉的想像,但當消費者新鮮感退去,真實需求無法支撐過高估值時,資本開始撤離。
- 影片舉例:Beyond Meat從高點(影片提及曾到234美元)暴跌到只剩約2美元(影片數字為例述),市值蒸發近99%,成為典型的泡沫破裂案例。其他公司(例如澳洲的V2food或類似廠商)也遭遇估值大縮水與財務壓力。
亞洲與台灣的特殊情況:為何相比國際市場更有活路?
- 亞洲(尤其台灣)有深厚的素食與替代肉文化(豆干、素雞、素火腿等),消費者習慣多樣化素食選擇,不完全等同西方對「模擬真肉」的期待。
- 台灣消費市場中「彈性素食者」與偶爾少吃肉的族群較多:對他們來說,價格、方便性與能否融入熟悉料理(牛肉麵、餛飩、漢堡等)比單純模仿牛排更重要。
- 成功之道:一些台灣廠商以成本控管、供應鏈整合及把植物肉作為料理原料(例如放進紅燒牛肉麵、餛飩、舒食漢堡)而非直接取代整塊肉,降低單位售價並符合在地口味,讓產品更易被接受。
- 但影片也提醒:即便在亞洲表現較好,面對國際趨勢與「高度加工食品」的印象,本土廠商能否持續成長仍需觀察。
吃素人口增加但植物肉失敗的矛盾(核心結論)
- 吃素人口與彈性素食者確實持續成長(影片援引數據與調查,像是台灣約13%為素食者、Euromonitor 2021提到彈性素食者佔比可觀等),但「吃素↑」不等於「植物肉↑」。
- 多數素食者與重視健康的消費者更傾向「全食物植物性飲食」(whole-food plant-based)——天然的蔬菜、豆類、菇類,而非高度加工模仿肉品。因此植物肉失寵並非素食主義失敗,而是消費者更在意天然、少加工的趨勢。
- 植物肉最初的市場定位是搶占肉食者的盤子(要讓肉食者改吃植物肉),但結果陷入兩面不討好的困境:吃素的人嫌加工、肉食的人嫌不夠像肉。
未來替代蛋白與植物肉的可能出路
- 未來蛋白市場不只限於植物肉,下一波技術與產品包括:
- 培養肉(cultured meat):在實驗室培養動物細胞製成真實肉類,已在部分市場取得准入。
- 發酵蛋白(fermentation-derived proteins):用微生物或菌種發酵生產高品質蛋白粉,能量產且營養組成完整。
- 昆蟲蛋白:在運動營養等領域已有實際應用,雖然消費者接受度仍是挑戰。
- 植物肉要東山再起的關鍵仍回到兩門檻:口味與價格。影片總結若未來能做到「比真肉更好吃」或「比真肉更便宜」,才有真正回到餐桌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