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早午餐要吃啥,想起家附近一間還不錯吃的泰式料理,在巷弄內。休周日一,收班大概是晚上七點,一般而言就只有週六吃得到。基本上沒有座位,頂多就門口一桌半,大部分是做外賣生意。去吃的話會另外帶保鮮盒過去裝,飲料用自帶杯無折扣。
好吃歸好吃,但這間好一陣子沒去吃的理由卻是店內不融洽。這間是當地的一間老藥局改的泰式餐廳,看起來是家裡資助孫輩學做菜有成開的小店,大家一起幫忙他做菜出餐。
幾個月前(大概是暑假前後),有一次去買餐,換他的姊妹接手,而男的在備餐,一邊出餐一邊跟他的接手姊妹吵架。飯菜雖好吃,但等待期間配這個,至此就沒有特別再去那邊買餐了。
latest #18
問題在於:
做餐飲的,不看場合,就在等餐的客人面前吵了起來,這像話嗎?連飯都不好吃了。
記憶不很深了,但印象是跟點單後出餐程序有關。問題就你家的事啊,為什麼我要等餐十幾分鐘聽這些垃圾話…這種話應該是開店前就該討論好,沒辦法解決就是先解決問題後事後在檢討。不看場合直接發作?OK,我寧可去吃便利商店…
聽得出來並不只是出餐程序的問題,更多是本來就有的積怨,兩方彼此就不融洽還接這門生意?之前改菜單還出現一些義式料理還啥的,但問題就我認為這是一間泰式餐廳,想吃的就是泰式料理(不辣的),也不是說不能嘗試但看菜單就會覺得這邊經營恐怕出了點狀況。
問題也不是沒有做出品質,我認為是經營跟態度上的問題,所以事業始終擴不大。這就是這間店的極限。
久久去消費一次還行,但往往也是久久消費一次就能遇到這種事,可想而知平常是什麼狀況。這種狀況下拿到的餐雖然有味覺上的美味,但實際上吃起來就會覺得哪邊不夠好。
不知道為什麼覺得跟我的政治傾向相左,這大概也是我會稍微避一下的原因
我可以接受政治立場相左,但如果追加了內部不融洽,在客人面前吵架這碼事,就會變成特大幅DEBUFF
我是那種如果是真的有用心經營的小店,就算比較貴又不好吃,也會想要捧個場的人。有時候吃東西是吃個心情,而不是說這個餐真的有多好吃或多實惠。有沒有好好經營一間餐廳是感受得出來的,不是排不排隊的問題,是面對自家人跟面對客人時,是否都有用心。
忙歸忙,有沒有用心招待客人還是感受得出來。
在客人面前吵架,基本上是不識大體,不懂得先退一步顧自己顏面的人,這種人往往自私卻又好面子,需要靠爭輸贏來挽回自己的自尊心。
大廚做得好但人品很爛的人倒是不少,那種往往就是明明做出來東西很好吃,但店面怎樣就是沒什麼客人,有一定比例是這類人掌廚的。
那種感覺跟經驗判斷會延伸到:
我實在不認為這個掌廚的會感謝客人,這種人只會覺得去他那邊支持消費是理所當然的。
這種人大多不會有所長進,久而久之就會空有廚藝旦經營真的很爛。
有一種狀況是他顧好廚房就好,外場完全讓別人做,千萬不能多說話。可這種人又不甘於只在廚房掌廚。
每一次消費就是一次的投票選擇。
一間店能不能撐下來其實還是有些眉角的。
那間店曾有一段時間經營得還不錯的樣子,去的時候現場有客人且要排隊取餐等一段時間,但之後感覺就都差不多。我認為消費的客人眼光是雪亮的。
他家的泰奶還不錯喝,摩茲喳喳也不錯,用料實在
但還是回到上述問題
話說回來
做餐廳的會不會做人看一個點就知道
倒也不用扯上面的那一串(?)
當然會有這樣的經營困境也不會只有那一兩個原因,是眾多原因所成。
只要看自帶餐盒跟杯子有沒有被加量就知道對方是怎麼想的。
餐盒跟杯子基本上都是耗材,有成本問題(沉沒成本),用或不用看店家的經營。問題在於客人多次自備餐盒跟環保杯過去裝,也沒見到有加料過,飯量跟菜量肉量目測跟用他家外帶盒餐的差不多。
夠會做生意的其實會稍微加一點後,說我有多加一點,有空常來。
這樣客人還能不回來支持嗎?
有時候做人做事就是差在那麼一丁點事情上。
畢竟這是在一間隔隔壁開的傳統中式早餐店(飯糰蛋餅之類),吃到飽沒超過一百元的店(四十幾年了吧?),這間泰式起價就一百三餘,吃到撐大概需要兩百多(加配菜跟飲料)。
放在一起比較,不難想見為什麼隔壁中式早餐店可以開那麼久。小本經營,做生意就是做生意,老夫老妻不吵架經營,客人要的也就只是這樣而已。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