ʕ∙ჲ∙ʔ
2 days ago
有感
ʕ∙ჲ∙ʔ
2 days ago
我最近花了一點時間看各種新聞,再加上大罷免前後浪潮後的體感下來,所綜合出的一些粗淺體感和結構認知,這是從人性觀的結構面體切入而非針對社論議題著手,所以可以當成是一種自我梳理來看。
-
現代社會高度仰賴科技工具改善社會的同時,也在將個人所要承擔的種種風險管理具體的外部化。
-
所謂具體的外部化就是,以往重工業時代,機具雖然先進且能夠便利的開發,卻依然仰賴人力資源操縱,所以我們可以很輕易得認知到,事件的決策中心是人—>成敗尋因的肇責理應從人事下手—>分工層級明顯且具有階級意識。
ʕ∙ჲ∙ʔ
2 days ago
然而在AI被開發出來且高度認定為具有工業取代能力的現代,讓代工的重心從「人」轉移到「演算」後,逐漸變得不真實,主體性的焦點從人本思考開始轉移到如何理解演算思考,社群媒體的焦慮感、冷漠應運而生,從能夠清楚判定機器背後是真人操縱的工業形態認知,到無法判定主體的成敗該歸咎為何的AI,最終就只能把問題都推給電腦演算法或某些結論,但是演算法終究也還是取樣人類思考的產物,最終還是得要回來想想,為什麼極端主義始終不會從人類歷史退流行?
-
從階級化分工的時代跳脫,到訴求階級突破的現代,我們客觀條件下具備相當充份資源的現實情境下,卻沒有更加充分的心理狀態去進行突破,反而呈現出以退縮、保留及停滯等內在因素構成的固守行為,相對保守的來確保現有資源的充足配給量,究竟是為什麼?
ʕ∙ჲ∙ʔ
2 days ago
從現代觀裡最常看見的一段話來側談—「以前的人比較容易跳脫階級,現在我們要跳脫階級哪有那麼簡單。」
這是一段頗饒趣味的話語,階級意識的概念是從馬克思主義盛行前就存在社會的一個潛在社會行為,打破階級或者階級複製也是一段歷史複製行為。(待考
https://www.edubook.com....
立即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