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縣巴宰族群協會理事長潘大州說,巴宰族早年被統稱為「岸裡社」,由岸裡社(台中縣后里、神岡)、樸仔籬社(台中縣新社、石岡)、阿里史社(台中縣潭子)、烏牛欄社(台中縣豐原市)四大社群組成,岸裡社則是昔日的主體部落。
潘大州說,康熙38年,通事黃申負責部落與官方間的傳譯,並代催收社餉等,但催收過當,社番憤而起事,殺死通事黃申及同夥10多人,清幹官兵圍攻近7個月攻不進去,請岸裡社人協助才平定亂事。
自此,岸裡社人不時協助清朝官方鎮壓亂事,深受倚重,朝廷賞賜廣大土地,皇帝還賜姓「潘」,康熙54年後,歷經3次領土擴張,岸裡社人的領域貫穿了後龍、大甲及大安溪流域。
清朝「撫番」,文武並進,化生番為熟番,變熟番為漢人。從中土來台唐人無多,來者多是想撈一票而榮歸故里,所以有「十去六死三留一回頭」之說,至於留下來的,多為病死或成為流浪漢(羅漢腳)而無法回鄉,因為偷渡來台要錢,偷渡回去還是要錢。
為何清國不讓中土人士來台,其實一來不要這些人來台學鄭氏做起「反清復明」的生意,二來這些人為賺暴利,常常與官員勾結,欺壓原住民。所以有「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反」之果。「三年官,兩年滿」,表示貪官污吏橫行,福建巡撫曾上書,言及全清國閩之吏治最惡,而台灣為閩中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