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華.有鑑於你朋友可能不懂為啥歷史學不喜歡用耙梳兩字.我稍微舉個例.懶的跟他吵..耙梳這字是找不到解釋.教育部的詞典..爬搔梳櫛,整理紛亂的事物。再用中文系的論文來做例證.成大中文..90年代台灣同志小說中的同志主體研究..這論文裡用了30個耙梳..舉一例他們是如何用的..
latest #15
本章試圖從中國文化的自我觀念及西方論點下的主體與主體意識做一歷史脈絡的耙梳.(這段看來還好.就像我們整理歷史事件的脈絡)
(再來)也許有人質疑.既然解嚴在論述的耙疏過程中具有如此重大的意義..(翻成白話就成了.既然解嚴在論述的整理過程中具有如此重大意義..這樣清楚了吧..)
本章則進一步針對同志主體如何認知自我的身份.尤其在情慾的認同上..進行耙梳(這裡來看..不覺得用研究這詞會更適當?還是..尤其在情慾的認同上.進行整理)
透過生化人-默默對於自我身份的認知(生理上雖是男生.卻一直自我認同為女生.而且是愛女孩的女生.讓既有的男女二元對立的性別規範失去了耙梳的基礎(不覺得在這裡繼續用耙梳很奇怪嗎????
上述那段我繼續打完..到底默默的性別如何界定?恐怕在異性戀中心的社會根本找不到答案(end)所以..中文系的根本是把整理.研究.論述這幾個詞全都套用成一個耙梳的字眼來使用了
剛想到一點.歷史學的根本在於史料.沒有史料也就沒有研究.所以自然不會有歷史學者每每要在開頭就說他要對史料進行耙梳.這是一定且不用說非得要進行的事..但對中文學不然..史料不一定是他們的必須.所以ㄚ!要用到這些材料時當然會說他們要進行對材料的耙梳
世駿學長給我一個中肯但沒誠意的回答:那要看你怎麼用。(低頭繼續打字)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