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曹洞宗遠紹華嚴理事無礙宗旨,近承希遷、曇晟禪法,提出了正偏五位等思想。
【2】五位,指正中偏、偏中正、正中來、偏中至、兼中到。
【3】 “正”指本體、靜、空、平等、絕對、本覺、真如等;
【4】“偏”指事相、動、色、差別、相對、不覺、生滅等。
【5】正偏回互,組成五種不同的關係,是為正偏五位。《五燈》卷13所載洞山的詩偈,形像地說明了正偏五位的修行階位:
【6】正中偏,三更初夜月明前。 正中偏,三更初夜月明前。莫怪相 逢不相識,隱隱猶懷舊日嫌。
“三更初夜”黑而不明,表正位,“月明”為偏位,由混沌未分的原初狀 態,產生出森羅萬象,由一元走向二元,由絕對走向相對。不變 的本體隨順眾緣而生起種種現象。
【7】《正法眼藏》卷3:“白處說黑底,又不得犯著'黑'字,犯著'黑'字即觸諱矣,……謂能回互,只 言'三更'。'三更'是黑,'初夜'是黑,'月明前'是黑,不言黑而言'三更初夜月明前',是能回互、不觸諱。”
【8】《洞上古轍》:以月明前顯其黑,是黑顯時中便有明。在此階位,參禪者雖然承認有精神本體,但還不懂得萬物由本體派生,孤理而缺 事 ,體用關係上忽視用的一面,稱“正中偏”。 洞山認為,參禪者在此階位,對本來無物到生萬象形不必驚怪,因為由空而生的色,色的當體也就是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