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曹洞宗注重悲智雙運,自度度人,因此,兼中到、兼中至兩位呈現出曹洞宗力矯粘滯於空境,而強調下化眾生的 傾向。
【2】影響到曹洞宗禪詩的美感特質,便是不駐留於空境、粘滯於聖境,而要從空境、聖境裡轉身出來,展開現象界的活動,由此表現 為活潑流轉、隨緣任運的天機活趣。
【3】洞山與密師伯遊方時,密師伯問:“說心說性底誰?”洞山說:“死中得活。”說心說性,是參禪者平常關心的 問題。
【4】但如果將心、性當作思維的對象,生命就會乾枯衰死。
而“說心說性底誰”一語,將乾枯的概念還歸於生機洋溢的禪悟本身。
【5】 “峰巒秀異, 鶴不停機。靈木迢迢,鳳無依倚。” 本體、空境再好,也 不是久戀之地。
【6】曹洞宗禪人,注重活潑流轉的生命之流,知空而不住空,從空境聖境中轉身而出,將小我轉化為大我,將個體轉 化成全體,
【7】將“滿目青山起白雲”作為家風,隨緣任運,灑脫無拘,
使個體生命與宇宙生命合而為一,時間與空間融成一體,至真至美,無拘無束:“秋來黃葉落,春到便開花”
【8】自然物象成了禪悟者的宇宙生命,個體生命與天地大心息息相通。
這至大至全的我,這至醇至美的道,既有寧靜淡遠、繁華落盡的靜謐之美,又有鳶飛魚躍、生機勃發的流動之 美。只要隨緣任運,開放心懷,即可盡情欣賞品味這一切。
【9】曹洞宗禪人欣賞“孤峰迥秀,不掛煙蘿。片月行空,白云自在” 的孤高峻潔,
【10】欣賞“樹帶滄浪色,山橫一抹青” 的寧靜恬寂,
也欣賞“山峻水流急,三冬發異花” 的溢彩流光,
欣賞“日出連山,月圓當戶” 、 “千山添翠色,萬樹鎖銀華” 的燦爛光華,
【11】也欣賞“隨處得自在” 、 “實快活,無系絆,萬兩黃金終不換” 的隨緣任運,
【12】這就使他們在火風離散、肉身壞滅時,具有“來時無一物,去亦任從伊” 的從容自在,高揚主體的能動性,瀰漫著自由的意志。
【13】 綜上所述,由體與用兩大哲學內核出發,產生出曹洞 宗禪詩的明暗、正偏兩大意象群。由正偏回互的不同階位,產生 出兩大意象群的不同組合,形成了曹洞宗禪詩獨特嚴整的象徵體系和美感特徵。
14 必須明確的是,曹洞宗以兼中到正偏五位 、君臣合功勳五位 、功功功勳五位 、明暗同五相 、主賓合賓主為禪悟極致,達到徹悟境界之前的各種階位都是為學人設立的方便門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