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僧問云門“不起一念”還有沒有過失,雲門對以“須彌山” 《從容錄》第19則 。
起了雜念固然是過,起了“不起一念”之 念,仍然落入了妄想分別,所以雲門予以截斷,謂其過之大,猶如須彌山一般,旨在使其僧遠離有過、無過等對立二見。
2《從容錄》第19則天童頌:“不起一念須彌山,韶陽 法施意非慳。肯來兩手相分付,擬去千尋不可攀。滄海闊,白雲閒,莫將毫髮著其間。假雞聲韻難謾我,未肯模糊放過關。”萬松評唱:“其實不起一念底人,豈可 更問有過無過。直饒常在不起一念處,點檢將來,堪作什麼。
3”僧問云門如何是“超佛越祖之談”,雲門對以“胡餅” 《碧巖錄》第77則 ,雪竇頌云: 超談禪客問偏多,縫罅披離見也麼?
胡 餅{祝土}來猶不住,至今天下有誵訛。
4很多參禪者都喜歡問什麼是超佛越祖之談,問話之中便有大大小小的縫罅,所以雲門用“胡餅”攔縫塞定。 問話 者猶自不肯停止,繼續追問“胡餅與超佛越祖之談有什麼交涉”,猶如被“胡餅”驀地塞住,仍然不肯迴光返照,以致於後來的參禪者,只管向“胡餅”上尋思猜 測,問話者的作略,可謂自誤誤人。
5對此,
圓悟批評 道:“三十年後,待山僧換骨出來,卻向爾道!”可見雲門“胡餅”之答,是絕不容思量分別的截流手段。
《頌古》卷33雲居佑頌:“韶陽胡餅答禪人,佛祖之 談道最親。不落言筌休擬議,回頭識取自家珍。”與此相映成趣的是“倒一說”。
僧 問云門“不是目前機,亦非目前事”時如何,雲門對以“倒一說” 《碧巖錄》第15則 。
6“機”是能觀之心,“事”是所觀之境,心與境即主觀與客觀。目前能見之機與事容易分辨,但客觀未生、主觀未起時則難以度量,故云門以“倒一說”作答。
“倒”即顛倒。 僧人捨卻目前的事機而問未發生時的事機,既然是未發生時的事機,則心與境尚未接觸,因此這句問話的本身就 是顛倒見解。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