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為了截斷意路,雲門宗設置了觸 背關:
“汝若道得,落我袈裟圈䙌裡;汝若道不得,又在鬼窟裡坐。” 《五燈》卷15 《文偃》 “若道是拄杖,入地獄;不是拄杖,是什麼?” 《古尊宿》卷 16《文偃》
“若道是拄杖,瞎卻汝眼;若道不是拄杖,眼在甚麼處? ” 《五燈》卷16《延泳》
2通過是與非的意像對峙,將學人的思維逼到絕境。只有突破觸背關,才能躍入“識情難測”的“非思量處” 。 非思量處,不落相對有無之境,對此禪師往往用唐詩意象來加以呈現:
“野蒿自發空臨水,江燕初歸不見人” ,
“深秋簾幕千家雨,落日樓台一笛風” 。
3 深禪師舉出“白鷺下田千點雪,黃鶯上樹一枝花”兩句,
4 僧人正想議論,禪師立即打了他一座具
,不觸不背,感悟到的景色乃是脫落了情塵意垢的現量境。
5 “天地之前徑,時人莫強移。個中生解會, 眉上更安眉。”在呈現於“天地之前”的現量境裡,沒有 二元意識存在的餘地,一切天地既分之後看似對立的意象,都並存不悖,都“匪夷所思”:
佛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