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法眼文益悟道因緣中,“不知最親切”最有意味。其理論基 石,是“般若無知”。
2東晉 僧肇的《般若無知論》指出,般若“聖智”和通常人的認識“惑智”有本質不同。
通常人所講的知,是對現象界片斷的、虛幻的對象的認識,而現象界本身則是虛幻不實的。
3惑智用來認識、分析現象界,它承認主客觀的存在,承認邏輯思維、推理作用;而般若則是神秘的直觀。 般若不同於惑智,它無知而無所不知,是洞察一切、無所遺漏的一切知,是最全面最高的智慧。
4 它觀照的對像不是任何具體的客觀事物,而是無相的真諦,觀照活動不需要經過任何感覺思維,不必借助任何語 言、文字。
5《般若無知論》指出,般若不是世俗意義上的知識、見聞。 “夫有所知則有所不知。以聖心無知, 故無所不知。不知之知,乃曰一切知。故經云:'聖心無所知,無所不知。'信矣。
6是以聖人虛其心而實其照,終日知而未嘗知也。”真諦的特性是大全,對於大 全,任何世俗之知都僅能知其部分,在知的同時勢必會出現不知,而聖人無知,不進行世俗的感知,所以可避免世俗之知的片面性。
7佛教聖人使自己的心境保持虛靜,使自己的洞察力 保持敏銳,雖有認識活動,卻不是世俗之知,而是神秘的直覺:“聖智之用未始暫廢,求之形相未暫可得。
故寶積曰:'以無心意而現行。'”般若沒有一刻不在起 作用,但它乃是
《維摩經》所說的以無意識的活動為活動,如果從形相上去尋求它,那是永遠尋求不到的。
8“是以智彌昧,照逾明;神彌靜,應逾動。”智越不起作用,它的觀照作用就越強;精神越寂靜,它對外界的反 應越主動。僧 肇還引用《維摩經》中寶積菩薩
“無心無識,無不覺知”之語,來說明取消心意、取消知識,反而無所不知、無所不察的般若直觀的特性。
9 “般若無知”的宗風,生髮了法眼宗禪詩色相全泯、觸目菩提、直覺意象原真地呈顯的美感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