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cle316
15 years ago
B【色相俱泯,觸目菩提】
latest #13
coocle316
15 years ago
7 法眼宗對般若無知有深邃的領悟:“法身無相,觸目皆形;般 若無知,對緣而照。一時徹底會取好!” 《德韶》基於對世俗之知與般若 無知之不同情境的充分體認,法眼宗首先註重對世俗之知予以徹底的清除。
coocle316
15 years ago
8清除了知見之後,山水自然呈現於觀照主體的,已不是外在的色相,而是觀照者內在的真如佛性之美。 摒除世俗之知,觀照主體泯除了心念意識,水月身心,通體澄明。
coocle316
15 years ago
9此時豁開慧眼,洞觀萬象,所見所聞悉是真如自性的流露,由此形成了法眼宗禪詩色相俱泯、觸目菩提的美感特 質。
立即下載
coocle316
15 years ago
10色相俱泯植根於即色即空,《五家宗旨纂要》以“聞聲悟道,見色明心”來概括法眼宗風。延壽說:“凡所見色,皆是見心。心不自心,因色故心;色不自色,因心見色。故經云:見色即是見心。” 《宗鏡錄》卷1此處所說的“色”是指沒有自性的幻色。
coocle316
15 years ago
11幻色不礙真空,真空不礙幻色。 觀空非斷空,舉體是幻色;觀色非實色,舉體是真空。 色空無礙,空有一如,即可擺脫一切情塵欲累,從而領悟到佛法一切現成,頭頭顯露,在山水自然之中,都呈露 著真如。
coocle316
15 years ago
12文益指出,“離聲色,著聲色;離名字,著名字” 《法 眼錄》 。 識心達本源,並不是 在聲色形相之外追求禪悟, 如果想擺脫“聲色名字”,別求真實,反而是執著了“聲色名字”。
coocle316
15 years ago
13 一切聲是佛聲,一切色是佛色,因此不必捨棄“聲色名字”,而要在 “聲色名字”中見到佛性:
coocle316
15 years ago
14“森羅萬象,是善財之宗師;業惑塵勞,乃普賢之境界。” 《道 恆》業惑塵勞,日用是道;森羅萬象,見色明心。
coocle316
15 years ago
15本先《見色便見 心》頌云: 更求道理說多般,孤負平生三事衲。 《《本先》
coocle316
15 years ago
見色“便”明心,必須直下頓悟,所以不能思量計較,“炟赫地顯露,如今便會取,更不費一毫氣力” 《智筠》 。 如果擬 議思維,即與真諦相悖。 幻色非真色,菩 提性宛然。 色相俱泯之時,觸目無非菩提。
coocle316
15 years ago
(LOL) (LOL) (LOL)
tina999
15 years ago
tina999
15 years ago
coocle316: 阿伯 阿彌陀佛 (worship) 晚安 (LO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