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故法眼宗指 出,山水自然都是佛性的顯現,應當用澄明襟懷來感應:
“幽林鳥叫,碧澗魚跳。雲片展張,瀑聲鳴咽。你等還知得如是多景象,示你等個入處麼?”
17有人問惟正為什麼身為禪師卻不談禪,惟正說不必白費言語,
“但日夜煩萬象 為敷演耳。言語有間,而此法無盡,所謂造物無盡藏也” 。
在法眼宗看 來,“山河大地是真善知識,時常說法,時時度人” 《願昭》 ,
“山河大地是上座善知識。放光動地,觸處露現” 《敬遵》 。
18在這種理念的支配下,法眼宗禪詩表達了觸目菩提的悟境:
欲識曹溪旨,雲飛前面山。 分明真實個,不 用別追攀。 《遇安》
撲落非他物,縱橫不是塵。山河及大地,全 露法王身。
“曹溪旨”即佛法大意
真如實相,不在別處,就在眼前生動地呈顯著的自然物象之上,它真真切切地展露著自性的最深奧秘,不可捨此 他求。
19次首是洪壽聞墜薪有省而作的悟道偈。
洪壽於墜薪之際,聽到了清脆的響聲,頓時豁開耳根,一根返源,六根解 脫,靈光乍現,頓悟本來,徹見山河大地悉真如的妙諦。
20僧問慧達“如何是古佛心”,禪師答“山河大地” 《慧 達》 。
道鴻則謂“萬象森羅,咸真實相。該天括地,亙古亙今”
21山河大地是古佛心,關鍵在於能否用澄明襟懷去感應。
“月色如此,勞生擾擾,對之者能幾人?”
法眼宗指出,由於人們受各種世俗習染的障蔽,縱是面對清明景色,也很少有人能夠欣賞:“傷夫人情 之惑久矣,目對真而不覺。”《道欽》 “森羅萬象,諸佛洪源。顯明則海印光澄,冥昧則情迷自惑。苟非通心上士逸格高人,則何以於諸塵中發揚妙極,卷舒物象,縱奪森羅?”
由於情迷自惑,縱然面對自然山水,也不能領悟其中顯露的真如。
22 文益詩云: 幽鳥語如篁,柳搖金線長。 煙收山谷靜,風 送杏花香。
永日蕭然坐,澄心萬慮忘。欲言言不及,林 下好商量。
23無情有佛性,山水悉真如。
由於世人心為境遷,粘著事相,遂使心為境縛。 而禪者泯除了世俗之知後,即可對山水真如作原真的感悟。
24幽鳥綿蠻,聲如修竹吟風;嬌柳婀娜,柔條摩娑春池。
山嵐漸漸收起她的雲綃霧噻,春日的山谷幽靜而寧謐。
暖風 輕拂,飄來縷縷沁人心脾的花香。 詩人留連永日,蕭然禪坐,澄 心內照,物我一如,所有擾亂心志的情絲意絮,都自然而然地沉澱了,消泯了。
25此時所見所聞, 無非自性。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對個中三昧,用言語來表達尤嫌拙劣,只有同得林下清趣之人,才能夠充分欣賞。
“一切自然環境,皆自性也。只是吾人心為境遷,處處著相。遂使境為心累。如果能夠到達'澄心萬慮忘'的境界,則實體現成。所見 所聞,無非自性。法眼與道潛論華嚴六相的結論,是一個'空'字。在空的體性當中,是無體用之分的。'澄心萬慮忘'便是空的景象。
在空的景像中,不能分別哪 是體,哪是用。只是一種超越體用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