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表達智性的絕境,法眼宗在錘煉學人時,經常採取以下兩種方式。
1鎖口訣
1法眼宗認為第一義不可言說,一開口便落入了第二義。
鎖 口訣的運用便是為了使學人不生取捨之心。 存有取捨之心,就不能明心見性。
因此,當學人提出問題時,禪師們往往採取箭鋒相拄的鎖口訣,將問題毫不容情地堵截回去
“2如何是學人本來 心?”“汝還曾道著也未?” 《玄則》一說本來心,心已非本來。
“如何是的的之言?”“道甚麼!” 《智筠》一說的的言,言已不的的。
“皎皎地 無一絲頭時如何?”“話頭已墮。” 《可弘》起了探究無一絲頭之念的 心,
已經掛上了一絲頭。 “不立纖塵,請師直道?”“眾人笑汝。” 《願昭》不 立纖塵時,塵飛已滿地。 如何是密作用?”“何曾密?” 《天童新》一 談密作用,作用已顯明。
3德韶曾舉出對六祖風幡公案的6種解說,認為這些解釋與慧能之意並不相符《德韶》 。
本先舉出禪林對南泉遷化公案的10種解說,指出這些解說都與原意相違《本先》 ,也是反對將公案、佛法大意作知性理解。
禪師們的這些作略,都是運用了鎖口訣,在學人一張口時,就迅速地將 他的嘴鎖住,將剛剛生起的二分意識逼回到它還沒有產生的原點。斬釘截鐵,毫不 拖泥帶水。
4學人問用清如何是鎖口訣,禪師說:“遍天遍地。”並有詩云:
雲蓋鎖口訣,擬議皆腦裂。
拍手趁虛空,雲 露西山月。《用清》 “鎖口訣”阻絕了一切可能生起的分別妄想。
阻絕分別妄想,使虛靜的心靈詩意般地開張,即可使參禪者在清輝遍地的西山明月上感受到佛法大意。

午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