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鎖口訣”的運用是為了不使學人生起取捨之心。
僧問文益如何行履即得與道相應,文益說“取捨之心成巧偽”。
要證悟禪理,獲得解脫,就不能生起分別取捨之心。 如果存有取捨心,就有巧偽之事,就不可能明心見性。
2僧人請法端接引,法端說不 接引他,因為他“太靈利” 《法端》 , “靈利”會生起分別心。 為了啟發學人超越分別對待,法眼宗設置了觸背關。
文益指簾,二僧 同時去卷。
文益說:“一得一失。” 《文益》對 這則公案,無門慧開評為:“且道是誰得誰失?若向者裡著得一隻眼,便知清涼國師敗闕處。然雖如此,切忌向得失裡商量。”“一隻眼”指悟道法眼,“敗闕處” 指留下破綻,讓人思量兩僧同去捲簾為什麼“一得一失”。
3這則公案是一道觸 背關。
任何人如果在得失裡計較,到頭來還是分不清誰得誰 失,自己反而會墮入得失之中。
文益應機說法,時常採用這種方式:“師令僧取土添蓮盆。僧取土到,師曰:'橋東取,橋西取?'” 同上 “有俗士獻畫障子,師看了,問曰:'汝是手巧,心巧?'” 同上文益故意設置了東、西、心、手這些二元對待概念,只要學人一張口回答,就陷入思 維的陷阱之中。
4 文益的這種作略,成為法眼宗慣用手法:
你諸人還見竹林蘭若、山水院舍人眾麼?
若道見,則心外有 法。若道不見,爭奈竹林蘭若、山水院舍人眾,現在摐然地。
巍巍實相,逼塞虛空。 金剛之體,無有破 壞。大眾還見不見?
5若言見也,且實相之體,本非青黃赤白,長短方圓,亦非見聞覺知之法。
且作么生說個見底 道理? 若言不見,又道巍巍實相,逼塞虛空,為甚麼不見
見色便見心,且喚甚麼作心?
山河大地,萬象森羅,青黃赤白,男女等相,是心不是心?若是心,為甚 麼卻成物象去? 若不是心,又道見色便見心。 還會麼?
6諸上座還見雪麼? 見即有眼,不見無眼。有眼即常,無眼即 斷。
凡此,都設 置了事物的對立相,如心與法,見與不見等等,旨在啟發學人泯除對這些對立之相的執著,從對立矛盾中超脫出來。
7文益曾指竹問僧:“竹來眼裡,眼到竹 邊?”對這則公案的底蘊,從《宗鏡錄》卷54中可以窺見一線消息: “聲塵生滅,動靜皆空。聲不至於耳根,根不往於聲所。既無一物中間往來,則心境俱虛,聲不可得。”本來是無一物中間往來,而文益偏偏要設置“竹來”、 “眼到”的話頭,就是要引君入彀。
8學人如果不悟,就會“迷此而成顛倒,種種不同,於無同異中強生同異” 《清聳》 。
而如果掉頭不顧,就會突破觸背關,領悟到諸法本無同異,一切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