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諸上座盡有常圓之月,各懷無價之珍。” 《玄則》 “諸人各有本分事,圓滿十方,亙古亙今。” 《慧誠》佛性人人本具, 個個圓成。 “如何是佛?”“汝是阿誰?” 《道齊》 “如何是佛?”“張三李四。” 《澄湜》本來是佛,何須他覓。
“尺璧無瑕時如何?”“我不重。” 《上泉》人人都有尺璧,何必推重其他?
慧超問文益如 何是佛,文益說:“汝是慧超。”慧超當下大悟《策真》 。
6既然本來現 成,每個人都是天真佛,對這天真之性,就不可刻意“裝點” 《覺軻》 。
文益上堂,曾舉出一則公案示眾:“昔有一老宿,畜一童子,並不知軌則。有一行腳僧到,乃教童子禮儀。晚間見老宿外歸,遂 去問訊。老宿怪訝,遂問童子
云:'阿誰教你?'童雲:'堂中某上座。'老宿喚其僧來問:'上座傍家行腳,是甚麼心行?這童子養來二三年了,幸自可憐生,誰 教上座教壞伊?快束裝起去。'黃昏雨淋淋地,被趁出。” 《法眼錄》行 腳僧之所以被老宿斥逐,是因為他用後天的染習斫喪了童子生命的本真,違背了本來現成的原則。
7“本來現成”注重向真如理體的 回歸,回歸本來;“一切現成”更注重對目前“一切”的感悟,注重當下。 “佛法現成,一切具足。豈不見道圓同太虛,無欠無餘。” 《德韶》文益悟道因緣中,
8桂琛所說的“一切現成”,是對石頭在心內心外的否定,而所謂“石頭”,其禪意的 象徵乃是指見聞覺知、人我是非、貪嗔煩惱、五欲六塵,因此,地藏所說的“一切現成”,意為一切皆是佛性,煩惱即是菩提。既然“一切現成”,石頭既不在心內也不在心外。心 內、心外,執著於兩邊,都是偏差。
9石頭只是自然而然地在當下,在一切處。 在“本來現成”的基礎上,形成了法眼宗“一切現成”的宗風。 “一切現成”的宗風,生髮了法眼宗禪詩日用是道即凡即聖、圓融諧和三界唯心的美感特質。
午安

阿伯 午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