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楞嚴經》七處徵心、八還辨見兩大公案,明白指出墮入煩惱窠臼者,都是心目為咎。 要脫離心目的桎梏,才能獲得心靈的自由,它的要旨在於“心” “見性”,亦即刊落聲色,明心見性。
3. 《楞嚴經》卷2說,“見性周遍”,指出能見功能的自性,周遍一切;《楞嚴經》卷4說,“知有知無,自是聲 塵。或無或有,豈彼聞性?……聲於聞中,自有生滅,非為汝聞聲生聲滅,令汝聞性,為有為無。”人們耳朵聽到的,只是聲塵,塵生塵滅,無關於聞性。
4. “聲塵生滅,動靜皆空。聲不至於耳根,根不往於聲所。既無一物中間往來,則心境俱虛,聲不可得。” 法眼宗汲取了見聞之性不滅的楞嚴三昧: “見性周遍,聞性亦然。洞徹十方,無內無外。所以古人道,隨緣無作,動寂常真。”
見聞之性、自性有周遍、大全、不滅的性質,參禪者要“隨緣無作,動寂常真”,在隨順時節因緣、或動或寂中,保持自己的純真清明的本性。 清除知見是楞嚴三昧的重點。
5. 遇安禪師閱《首楞嚴經》,到“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遂破句讀為:“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 見斯即涅槃。”有人提醒他:“破句了也。”遇安卻說:“此是我悟處,畢生不易。”時人稱為安楞嚴。
6. 遇安的改動,將知見徹底清除出禪悟之門,與法眼宗“般若無知”的宗風合若符契。遇安臨終前作偈示 弟子: 不是嶺 頭攜得事,豈從雞足付將來。 自古聖賢皆若此,非吾今日為君裁。

午安
喝下午茶噜~
南無阿彌陀佛~
阿伯 午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