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維摩 經•觀眾生品》說:“從無住本,立一切法。”“無住”指心靈動盪,面對外境,根塵相接,觸境生心,不能安住於本體。
2僧肇謂:“心 猶水也。靜則有照,動則無鑑。癡愛所濁,邪風所扇,湧溢波蕩,未始暫住。以此觀法,何往不倒。” 《注維摩詰經》卷6學人引用“從無住本,立一切法”問文益如何是無住本,文益說:“形興未質,名起未 名。”
文益的答語,出自僧肇《寶藏論》:“形興未質,名起未 名。形名既兆,遊氣亂清”,深得經文之意。
3“未質”、“未名”即是清清湛湛的自性本體,它永恆常 “住”、澄湛寧靜。 自從生起了形、名之後,遊氣便擾亂了它的清湛。
《從容錄》第74則天童頌:“沒踪跡,絕消息。白云無根,清風何色。散乾蓋而非心,持坤輿而有力。洞千古之淵源,造萬象 之模則。剎塵道會也,處處普賢;樓閣門開也,頭頭彌勒。”參禪悟道,就是要回歸於原本的清湛。
4 而回歸於原本的清湛,必須消除二分法生起的形、名,運用不二法門。 因此,對不二法門的運用,遂成為法眼宗的一大特色。 《維摩經•問疾品》:“是故於我不應生著。既知病本,即除我想及 眾生想,當起法想,應作是念:
但以眾法合成此身,起唯法起,滅唯法滅。”經文指出,眾緣和合生成的色身,不是我能主宰的,生是由緣聚而生,滅是由緣散而 滅。
5和合而成的色身的各種因素,都各不相知,不會在生起的時候,說是我生起了;壞滅的時候,說是我壞滅了。 希奉示眾,舉《維摩經》“起唯法起,滅唯法滅”、 “起時不言我起,滅時不言我滅”之語,作為參禪者入門者的方便《希奉》 。
5當學人問他“如何是諸法寂滅相?”希奉即引經文作答:“起唯法起,滅 唯法滅。” 同上凡此都說明,法眼宗汲取維摩不二精髓的主旨,是為了在 起滅紛紜、遷變不停的現象界中,保持心性的湛然寧靜。
6 法眼宗啟發學人超越矛盾的常用方法是不二之對:“如何是吹毛劍?”“擀麵杖。” 《文遂》 “如何是大圓鏡?”“破砂盆。” 《延壽》 “如何是清淨伽藍?”“牛欄是。” 《靈鑑》 “如何是徑直之言?”“千迂萬曲。” 《朋彥》答語與對語看似截然對立,旨在斬除學人的分別心。
7一旦分別心被斬斷後,世俗坐標中對立的意象就可以同時在禪境自由自在地呈現了。僧問慶璁“東山西嶺青”意旨,慶璁作偈以答: 東山西嶺青,雨下卻天晴。 更問個中意,鵓 鳩生鷂鷹。
8運用不二法門的法眼宗禪詩,完全泯滅了二 元分別識,流宕著“泥牛行處,陽焰翻波;木馬嘶時,空花墜影” 《遇安》的 禪定直覺意象,描摹出一幅又一幅不可思議境。
晚安
阿伯 晚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