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cle316
15 years ago
【楞伽唯識鑄法眼】
latest #16
coocle316
15 years ago
1《楞伽經》主張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楞伽經》卷2說“三界唯心”,謂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所有現像都是一心所變現,心為萬物本體,此外無別法。佛教通常把唯識宗看作相宗,把華嚴宗看作性宗。
coocle316
15 years ago
不論性宗還是相宗,都認為一切諸法皆由一心所現,故說萬法唯識。
coocle316
15 years ago
2但對這個“心”的含義,性、相兩家說法不同。 相宗指阿賴耶等心識,以此證成阿賴耶緣起乃唯識所變之義;性宗則指如來藏之自性清淨心,即真如隨緣生起諸法之義。
立即下載
coocle316
15 years ago
3 從法眼宗的實際情況看,法眼宗在論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時,更偏重於唯識宗的立場。“若考慮到文益是由唯識出發,突出唯心緣起,強調改變見聞覺知為另外的'眼目,則'見'相當於法相宗的'見分'的 見,與'眼目'的含義同,都可今譯作觀念、觀點,故一切見成'更符合原意。
coocle316
15 years ago
4文益頌《三界唯心》曰: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唯識唯心,眼聲耳 色。色不到耳,聲何觸 眼。眼色耳聲,萬法成辦。萬法匪緣,豈觀如幻。山河大地,誰堅誰變?
coocle316
15 years ago
5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但唯心唯識,並不意味著眼聲耳色式的觀物。 法眼宗強調萬物有其原本的秩序,自然天成,眼觸色成形,耳應聲為響。 眼見色,耳聞聲,宇宙萬法才會顯示其原本的規律和秩序。眼色耳聲,就是一切現成。 一切事物,都是緣起而有,因此以慧眼觀之,世界猶如夢幻般存在。
coocle316
15 years ago
6山河大地似乎是永恆的,但在這個“堅”的表象背後,卻涵蘊著“變”的鐵律。 法眼的意圖,是教人證入“遠離於斷常, 世間恆如夢” 《楞伽經》卷1的不二智。 法眼門人德韶作偈:“通玄峰頂,不是人間。心外無法,滿目青山。”法眼讚為“即此一偈,可起吾宗。”
coocle316
15 years ago
7 《德韶》在詩中,德韶以“通玄峰頂”作為學禪達到的境界,認為學禪達到了峰頂時,已經超脫了塵寰萬象,與人間完全不同了。但萬法唯境,境是心現,因而心外無法,隨處可以看到禪境。處處皆禪,不待他求。
coocle316
15 years ago
8唯識宗所立三自性之一是圓成實性在《楞伽經》中稱作“成自性” ,指真如諸法所依之體性具有圓滿、成就、真實等三種性質。法眼《圓成實性頌》雲: 理極忘情謂,如何有喻齊。到頭霜夜月,任運落前溪。果熟猿兼重,山長似路迷。舉頭殘照在,元是住居西。
coocle316
15 years ago
9參禪的第一步是窮理,理明到了極點,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妄念全消,就是“忘情謂”,到了這個地步,任何比喻都用不上,任何語言都是多餘,因為此種境界根本無法表述。儘管如此,作者仍然採用了一組玲瓏意象加以像徵:空山闃寂,皓月高懸,在深秋的夜空倍顯皎潔。
coocle316
15 years ago
10但它並不留戀碧柔的蒼穹,而是任運無怨地墜落到前溪,既無戀天心,亦無映水意。這是不被任何意念所束縛的無心的世界,法喜充滿,道果成熟,但要走的路還很長。
coocle316
15 years ago
層巒疊嶂容易使人迷失方向,必須精進不懈才能抵達終點。經歷了艱辛的跋涉,修行者於山窮水盡處,驀地發現一抹清麗的曉月余光, 映亮了自己原來的住處,見到了靈靈明明的本來面目。
coocle316
15 years ago
11僧問投子如何是真月,投子曰:“昨夜 三更轉向西。”《頌古》卷25慈受深頌:“昨夜三更轉向西,曉來任運落前溪。舉頭不薦團圓底,無限清風付與誰。”此詩用象徵手法,表達了作 者對圓成實性的感悟,同樣呈現出法眼宗一切現成的感悟指向。
coocle316
15 years ago
(wave)晚上好
tina999
15 years ago
阿伯 晚上安安 (woot)
woocle
15 years ago
早安 (wave) (wave) (wave)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