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慧指出,了悟之境,泯除了一切差別對立,
“儒即釋,釋即儒;僧即俗,俗即僧;凡即聖,聖即凡;我即爾, 爾即我;天即地,地即天;波即水,水即波;酥酪醍醐,攪成一味;瓶盤釵釧,熔成一金” ,容不得任何二元心識的揣度妄想。
2圓悟指出,禪非意想,以意想參禪則乖,春色無高下,華枝自短長,在如如的本元狀態裡,沒有高下之別,而人們之所以有短長之分,是因為心裡有了計長較短的意念,因此,要“兩邊俱坐斷,一劍倚天寒” 。 “兩邊”是相對的認識方法,要使相對的認識成立,至少要有兩種東西相對立比較,才叫做兩邊。
3 如善與惡,兩者之間的差別就是認識。將相對的兩邊一揮兩斷,“不思善,不思惡”,便需要有倚天寶劍一樣的般若智光。有肯諾意,難續楊岐派,
“肯諾意”是知性認識所引起的執著,而禪是要在否定再否定之後獲得絕對的肯定。要參楊岐禪,就不可有世俗意義上的肯諾意。
4楊岐宗禪語,迥超邏輯思維,無肯諾意,表現了泯除各種對立的禪趣:東勝身洲走馬,南瞻部洲著撲”,“東勝身洲射箭,西瞿耶尼中垛”,“李公醉倒街頭,自是張公吃酒”, “嘉州大像吃黃連,陝府鐵牛滿口苦” , “嘉州大像吃一拳,陝府鐵牛拗折角”,“嘉州大像吃鹽多,陝府鐵牛添得渴”,
5“古德云:學道如鑽火,逢煙且莫休。直待金星現,歸家始到頭。欲知'到頭'處,自境界他境界一如是也”,這是自他的超越;袁覺贊黃庭堅“惠崇煙雨蘆雁,坐我瀟湘洞庭。欲喚扁舟歸去,傍人謂是丹青”為禪髓,指出山谷詩將主觀與客觀消融,直契心物一如之禪境,是主客的超越;
法演《物我無差》:“青山是我身,流水為我命。養之以四時,蕭然自條正” ,是物我的超越。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