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兩個星期前,聽到水木清潔員和一番滷味老闆的對話,清潔:「外面那邊停了很多遊覽車是怎麼回事啊?」老闆:「啊,我知道,那是迎新宿營。」清潔:「很多大台的那種耶」老闆:「對啊,就是那種」
latest #22
迎新宿營真的是大學生很奇怪的「儀式」,迎新不稀奇,奇怪的是宿營
營隊中最奇怪的莫過於「X校聯合迎新」了,到底為什麼會想參加啊,和一堆未必同系甚至不同校的莫深人參加團康營隊,到底期待收穫什麼呢?
也許要像追溯資本主義的源頭那樣,你就能夠知道他之所以變成現在這樣了,宿營這樣的東西絕對不是憑空出現的。
可以參考《宗教生活的基本型式》,在集體活動中神祕的力量
又像那種很功能論的社會功能,不過我還是覺得有很多可以想的地方
哈哈 宿營這種是就像大學生為甚麼要用MSN一樣 憑空就出來的
宿營這種形式大概還是跟70年代保釣過後救國團的那一套系統有關吧。整套團康營隊形式幾乎都一樣。然後參加營隊大概也無非想把妹之類的囉。
把妹作為一個舉辦宿營的目的應該在早期僅只是次要的目的,那時的目的應該主要是執政者為了能夠逐漸鬆綁的社會風氣的氣氛下持續控制人民。
就是因為大家想把妹所以這種控制手段才會奏效啦幹=_=
我覺得更有趣的是 營隊的風氣在台北的學校其實並沒有這麼興盛
在AIESEC裡面哪,基本上只有清交成大會有因為宿營而不能參加AIESEC活動的困擾。至於像東吳、台大、輔大則會露出很驚訝的表情說:蛤?那種活動都沒在參加的啊。
我覺得說不定是跟宿舍集體生活有關 ‧u‧ 像清交成幾乎所有的大一新生都住宿,就會產生一種新的文化(不確定用"文化"這個字對不對)
與台大比較的話,另個可能也許是,比方說台大「xx之夜」這種風氣也很盛。相當於我們的「宿營」,那也是他們一個學期當中很重要的投入全系資源、然後維繫系上認同感的活動。
對啊,但是什麼因素造成風氣不同就有待研究xD。在這裡看來,不管是什麼系、什麼學校,總是有一套東西(也許是系、也許之夜、也許暑假給高中生的XX營)在維繫這個系上文化的再生產。但是,什麼樣的條件導致他們選擇了之夜、而不是宿營...然後我們的宿營卻那麼重要?
(當然也許還需要一些實證,就是說,到底參與之夜、宿營的人數比例是多少,也許後來發現台大參與之夜的人也不多之類的。)
會跟兩校救國團的那種系統的發展強弱有關嗎?比方像清大最大的社團幾乎都是三十年前救國團統一成立的各種康輔、服務性社團。這一套東西研用下來形成蠻強的傳統。我也聽過這種說法,某某社就幾乎都是某某系的在撐,這個社辦營隊的方式跟系上的方式會互相影響。
但是在台大,看起來好像不那麼明顯。而且對於反黨、反救國團系統,台大的確比較早、比較深刻地作出批判與反思,對於這種搞營隊、社服的社團也提出過明確的批判。相應地,這個時間清大還是一片河蟹。不知道,我覺得這些東西還是跟國家機器很有關係。這實在是一個有趣的puzzle!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