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tes
14 years ago
由於長春戲院又延了一個星期,手邊還有一張百元優惠卷,就決定冒著雨去看《朝向一首詩的完成》。其實,12日是在《逍遙遊》跟《朝向一首詩的完成》之間抉擇,但蛤君告訴我︰余光中拍得比較好。所以,那時才決定看余光中,這次自然要看楊牧。
latest #8
Rites
14 years ago
這是一部讓我覺得疑惑的電影。看完電影,再看電影名稱,我還是不明白導演到底想要表達什麼?而且,拍攝的方式很像電視節目,像「台灣啟示錄」之類,我不覺得自己在看記錄片,更不要說把它視作傳記電影。另外,有幾個讓我覺得很奇怪的地方,我把它跟其他部對照︰
Rites
14 years ago
第一,跟《化城再來人》、《尋找背海的人》比起來,此片探索得不夠深刻,沒有一個獨到的切入的角度。除去詩人、評論家出場的時間,還有畫蛇添足的「讀詩」、「演詩」,留給楊牧的鏡頭到底有多少?說實話,會讓我覺得很像電視節目就是因為這個原因,這種拍攝方式讓這部所謂的「傳記電影」變成粗糙剪輯。
Rites
14 years ago
第二,如果說淺顯平白是一種長處的話,相較於《兩地》、《如霧起時》提供觀眾完整的資料,《朝向一首詩的完成》給予的訊息較為支離破碎,甚至可以說是雜亂了,例如︰一下子提及楊牧2000年得到國家文藝獎,一下子又回到1996年。
立即下載
Rites
14 years ago
第三,跟《逍遙遊》一樣,兩位導演似乎都有增添藝術性的企圖,卻無法拿捏得當,反而令人覺得做作。不過,真要說的話,《逍遙遊》的造作程度還是略勝一籌。可是,此片的導演對於詩作的詮釋,我覺得不很必要,要嘛就請楊牧親自詮釋,讀<妙玉坐禪>時,我一點都不想看到不知名的女人跟念珠糾成一團。
Rites
14 years ago
第四,我覺得這部跟《尋找背海的人》、《逍遙遊》有個地方很相似,都強調作家本身是台灣具有代表性的重要作家。不過,關於王文興的探討比較平實,而《逍遙遊》、《朝向一首詩的完成》站在極為肯定的立場,本片相當、相當、相當推崇楊牧的詩作價值、文學地位、行政能力。
Rites
14 years ago
第五,此片收錄的詩人、評論家大多相當年輕,我想應該不少是楊牧的學生,也就是說,與楊牧同輩份的詩人很少,我記得只有瘂弦。就我印象所及,明顯收錄許多詩人╱小說家、研究者╱評論人的電影有《如霧起時》、《化城再來人》,但這兩部的採訪對象記得是以同輩為主、後輩為輔。
Rites
14 years ago
因此觀眾可以知道同時代的其他文人對於作家的看法是如何,評價也會較為平實。《朝向一首詩的完成》的視角就顯然不同,它是以後輩(尤其楊牧的學生或是受到楊牧提攜的後輩)為主,對於楊牧的評價真是找不到缺點二字。
Rites
14 years ago
(雖然,《兩地》也是如此,但林海音逝世多年,導演又將林女士定位為”文學家的母親”,採用後輩緬懷其人其事的做法尚可理解。) 《朝向一首詩的完成》這部楊牧的記錄電影,我覺得看也可以,不看也沒有損失。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