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開3C串大多是又想敗家了,不過這次比較反常,目前測試後尚沒必要添購什麼新設備(??
現場收音來說當然是定位為錄音筆的 VR72 勝出,這方面不是本次測試重點所以略過,直接進入Line-in錄音
無腦測試方法就是找個訊源接立體聲對錄再檢視檔案,所以就隨便拿 Sony Ericsson X8 播放音樂當訊源了..
MP330硬體規格和使用手冊都沒提到Line-in錄音的格式。檢視檔案時一看到檔案大小就三條線了,再看到聲音規格..(默) 一聽果然很慘,找個音樂檔把它轉成上述格式就知道是怎麼回事了(?
VR72 手冊有提到Line-in錄音的檔案格式。可惜錄音樂都是爆音量+破音,也等於是不能用.. 不過拿來直錄上課影片的聲音,倒是堪用..
Zen Neeon 手冊沒提到Line-in錄音的格式。錄下來的檔案除了整體音量比較小以外聽起來是挺不錯的,沒有爆音問題,雜音也不多(? 小缺點是它的Line-in孔是2.5mm規格稍微麻煩些
對應Line-in錄音功能,會有個track auto-detecting的技術,簡單說就是訊源有聲音傳來時才錄音(檔案接續/換下一軌,看設定如何),但其實容易發生誤判(尤見於Fade-in/out),所以還是關閉此功能、手動控制比較穩。Zen Neeon 有此功能並可開啟關閉。
VR72..

俺理解力不足,有點看不懂他在說啥-.- 不過官方自己也都說不適合進行音樂對錄,所以就和 MP330 一起忽略它吧~~
再來關於硬體連接上的差異:Zen Neeon 和 MP330 於切換至 Line-in 錄音功能時(不論是否正在錄音)皆可由耳機孔聽到訊源的聲音,此功能方便用於檢查當前連線是否有問題,並可實現邊錄邊聽;這是個重要功能,但 VR72 卻不能這樣用,非常之疑惑....
目前結論是:「對於錄音筆來說,Line-in錄音是不被重視的附加功能;對於隨身聽來說,現場收音錄音是雞肋功能。」
不過前一句應該補充"定位為錄對話等級的錄音筆,其Line-in當然也只能用於錄對話品質" (?
原本還在擔憂該文提到的現象6.. 自從俺入手 X8 後,通勤時使用 PSP 的時間的確大減 (當然不是遊戲取代遊戲,imho遊戲平台的遊戲絕對有其獨到、無可替代性),Zen Neeon 也漸漸被塵封了 (拿手機當隨身聽..不考慮電力消耗這問題的話)
沒想到 Zen Neeon 這隨身聽會因為它的雞肋功能而再次活躍 (??
鬼扯一堆,最後提供兩個 Zen Neeon Line-in錄音的檔案,有興趣者可以拿去和隨處可得的高品質原始檔比較參考(??
檔案說明:2011.09.29 的某道,trim裁切從 Final Stage 結算開始 ~ Extra Stage (Blue Rain) ~總結算~退卡 ~ ending staff rolling ~ 機台demonstration兩次
只有經 GoldWave MaximizeVolume 處理過(相當於normalize)
ifile.it/2fvr6sqLINE011 X2 Arcade Line-out (C4 playing FUCHINKAN CANDY ~ ending).MP3
檔案說明:同樣錄於 2011.09.29,主要是不沈艦CANDY一首,這是沒有經過任何處理的原始檔
擷取類的看來是以卡為大宗、盒為少數,且都需要PC作為儲存;像
這個看起來挺不錯的(?
本身具儲存功能的前兩款尚算可攜(?),不過身為個小小玩家,現階段要錄螢幕還是用傻瓜小相機就好,簡單無腦又輕便(?
如果我是店家,要拿
這種直接弄成"動作內嵌直錄譜面並同時網路實況"也是行得通的

(?
錯過這篇太可惜,因為現行AC機台都是用VGA/DVI輸出,但是現行影像擷取大多以HDMI/色差/S端/AV端為主,所以通常都要訊號轉換
VGA2USB算很完美的解決方案吧,拿來實況或錄影都方便,
台灣有代理但沒寫價格
jubeat plus流暢度還算OK,遊玩時不會因為vga adapter延遲,但是訊號經過轉換真的很傷
s890118: 所以那個ju+實況中用到的"USB電視盒擷取"大致是類似
UPG305 的器材?(還有色差版UPG307) 另外轉換過程還有個"VGA轉S端子"..@_@ 會傷也是理所當然 (?)
Epiphan 還有 DVI2USB 不過除了入手管道這問題外,影像擷取這門真的是物以稀為貴

只好支持國產看看MIT方案 (?)
從以前就很有興趣的
UPG700HDMI,優點是 HDMI DVI VGA 色差 通通都有,缺點是價位較高 & 正派經營受HDCP限制 (??
另外圓剛的
C027,優點是價格較低、短卡短擋板,缺點是沒DVI/VGA & 公司品牌 (專出雷??
而且其實硬要NB來run的話,UPG700HDMI
也是可以的.. (??
題外話四天前(2012.01.29)作禮拜時赫然發現隔壁座的國中時的數學老師敗了 $ony PCM-M10

果然是長輩
[note] 之前就有看過幾篇心得文說
HX9V 錄影效果不不錯 (?
從
錄影規格來看,HX9V比起現役的TX9最高僅
FH/17M 1920x1080@60i 往上多了
FX/24M 1920x1080@60p 和
PS/28M 1920x1080@60p 兩個等級
[續樓樓上的長輩] 前天(2012.05.20)作禮拜時
又發現老人家多了杯溫開水


[續HX9V note] i到p.. 應該要兩倍,
28M不到17M的兩倍所以可能是gg了...
先前爬的文是P家,可以刷非官方韌體
來個碼率突破這點實在是很有吸引力啊...
[續長輩] 2012.06.03 問了才知道是3代64GB
誒不愧是長輩
順便提一下很久之前看他拿的手機,牌子是 Dell,
才知道原來 Dell 也有出智慧型手機

(lag
今日 NOVA 稍稍試玩展示機 HX30V & TX20,前者作為 HX9V 後繼機型,錄影一樣是有 HQ9M FH17M FX24M PS28M 四個等級,TX20 則是少了 PS28M;HX30V 內建機身水平感應器這點應該會蠻實用的,
且 PS28M 看來是真60p,在電腦觀看流暢度頗佳,potplayer播放資訊:PS28M 顯示 59.94fps,而 FX24M 則是跟 FH17M 一樣顯示 29.97fps,畫面移動時會感到殘影,推測應是同樣只有60i
今日詢問重點的"使用時接市電供電"功能..
HX30V 跟現役的 TX9 一樣無官方解,TX20則是因為傳輸孔設計在機身側邊所以可能可以直接解。
而對於接市電、外接麥克風這兩功能需求,店員表示改用攝影機就全解了...ㄉㄅㄑ我沒攝影機的預算啊qq
另外店員推薦了 HDR-PJ710V .. 我一開始是表示"投影是不需要的功能" 店員回答"現在投影功能都送的。你看它的鏡頭" .. 然後指著鏡頭晃了幾下機身..
嘩,這全方位防手震功能,把整個鏡頭組+感光元件懸浮在機身裡,根本就是內建SteadyCam了啊
更正一下 SteadiCam
不過店員也補充 "啊不過你都用腳架的話就沒差了.."

再看了下 DM 型錄.. 710V 是內建32GB空間、更高階的 760V 內建 96GB 空間,還多了電子觀景窗!! 啊不過這兩台型錄上手寫著的售價則是45k 和 50k ...

補充心得:把試錄完的記憶卡插回錄影最高只到 FH17M 的 TX9 裡,另兩台錄下來的檔案:FH17M 理所當然可以在 TX9 播放,稍稍意外的是其實 FX24M 也可以播放,但 PS28M 就不行了,按play會顯示"無法顯示檔案"(只可見縮圖),
且在"刪除影像-此日期的全部影像"之後 PS28M 的檔案還留著,發現多了保護(防刪保護),然後這保護還無法在TX9操作去除
另外再提一點,HX30V 和 TX20 都可以在錄影時拍照,TX9 還沒有這功能,看來 TX9 真的落伍啦..
兩台錄影時的重新對焦速度都還可以接受,至於 zoom-in/out 的控制:TX9 和 TX20 都是角落撥桿式設計,不像 HX30V 是轉盤式,轉盤式比較容易達到"轉多轉少就相對zoom-in/out的快和慢"的控制
HX9V 的錄影中拍照功能有個附註 PS28M 不可用..
[敗家亂逛] NEX-5N + 基本款Flycam 似乎還比 PJ760V 平輸價還低耶..
AC-PW20,這東西要3300也太貴了吧..
不就只是個適配器+dummy battery 模組而已嗎... (?
看來光是把"錄影沒有到 PS28M 的機種"通通排除在外之後還是很難選... 一堆都有到 PS28M
[嘉基路加堂初場測心得] 座位共約11排,攝影位置於會場最後端(=12排,後方是牆壁),再次體會只有四倍光學 25mm~100mm 的 TX9 望遠非常不夠用這已知事實以外,沒想到十倍光學 28mm~280mm 的 TZ15 在這種距離也嫌不太夠用... (本想練習合併畫面效果)
我說這會場管理方有禁止攝影錄音但演出方似乎沒明訂禁止已經很佛心了,但你在這種以聲音、動態為主要表演內容的場合拍單張畫面是如何能讓別人知道表演內容的優劣?更何況還是用會發出影響其他聽眾聆聽品質的設備.... brbr
對焦提示聲就算了但快門提示聲應該可以關閉吧?以手邊某台DSC為例,其設定為"僅快門聲/快門聲+操作按鍵音(包含對焦提示聲)/全關"三種狀態,所以關了快門聲應該是會連對焦聲一併關閉..(?) 可見上述發出對焦聲的那位應該是連快門聲都沒關 (?)
[imho] 總之再重申一下我認為不能關閉快門聲的裝置沒資格稱為相機

(喂
居然還有
Video版 !! ..
不過似乎賣家不多,且考慮到目前多數的使用狀況,還是先來個單張版(紅黑款)試玩看看就好了

(?
[note] PMB 的匯入媒體檔似乎是不支援同時匯入多台裝置...
[老馬] 果然新組態還是需要監聽確認的啊..
全死光
[2012.07.14 路過中正公園] 有名的 Takara 244P ..

不過四節以上的總覺得最細腳常會太細,穩定度堪慮
joby video版 金銀島下架了?? 我記得是 1020..
隨手一找博客來和綠能99都是 1520..
[編輯三方視角專案時突然想到一個基本問題] 假設有兩個收音裝置,其性能是一樣的,其中一個距離發聲源比起另一個差了2公尺,假設當時音速為340m/s,如此一來這兩個裝置收到的聲音在時間上就差了約6ms (??
60fps下1f是16.67ms,30fps下1f就33.33ms了;編輯時畫面感覺是有同步了但音頻打開一聽發現時間上還差蠻多的? (其實只是各個裝置收音時的延遲不一樣而已吧 XDD
[note] 之前稍微找了一下有點考慮的 Nereus 防水袋.. 不過
這篇指出
相機有加裝防水袋,但是效果差強人意,隔著防水袋的那一層塑膠,相機好像就不會對焦了,或是對焦不準 ..
[
note] 這.. 明年就有機會看到4k消費級相機上市了嗎
有點離題了 (?,
這篇看了一下.. 防水方案我看還是衝 TX300V 比較實際

(??
不過 TX300V 也還沒上市...
看來週末 deadline 是趕不上了
[
note] 原來拍夜景時開了 NR 多花的那一倍時間是在拍 dark ..

以上5張照片的快門時間分別是 1/30、1/40、1/50、1/60、1/80,由此可知 X3 應該是 60fps (??
[note] 前面提過的學弟音樂會請的攝影師的
官方網站(fb)
[續前面提過的長輩] 今天借他的 new iPad 64GB WiFi 來看了一下,是沒4G的版本,沒看到Cydia果然iOS 6.0(10A403),機型MC707TA,應用程式數量18,可用空間37.7GB大概都被照片3,374吃去了
經測試 卍、New City 這兩台 DDR 筐体背後的 audio Line-out 似乎在輸出時就已經是音量過大已呈現破音狀態了... 有機會再多試幾台,至於這點要如何改善呢? (ㄅㄅ說進Windows把音量輸出調低也許可以?

只能說很幸運的,人生Line-out試錄的第一台就是完全ok的真光,沒有一開始就碰壁
"將iPad作為DDR記錄用工具"的計畫初步測試果然是如預期的..不能用:
以歷來常用的雙鏡頭模式來說,側邊錄機台譜面的一台 大約是需要用100mm左右焦段鏡頭,後方錄動作的一台 場地以真光來說大約是需要用28mm以下焦段鏡頭,iPad3的主鏡頭是等效35mm→兩個位置都不適合

(在沒外掛鏡頭和沒使用變焦app(目前還沒找到)的前提下
錄影品質方面,官方內建app錄起來的原始檔案雖是
[email protected]且有約21Mbps但實際受限於相機元件大小,在電腦看來畫質也是頗粗糙,不如手邊現役的TX9。
另測試使用SloPro但錄起來的原始檔案則降到
[email protected]約10Mbps,因解析度降了所以看起來會比較清楚些但仍只是堪用等級
可惜S老馬提過的有日本人開發的在4S可60fps錄影的app不能在new iPad使用...
iPad2 iPad3 iPhone4S 相機能力比較,
這篇說得蠻中肯的,尤其最後那句「新 iPad 的相機也一樣可以媲美比較低階的消費型相機」..在我看來就是"隨便拿台中階以上的消費級DC就可以把它打趴了啊.." 誒不過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東西不能這樣比就是
Canon SX50 HS 這台的50x高倍率鏡頭(24mm-1200mm)是挺誘人的,但我看到的問題是 1.1920x1080錄影只有24fps沒有30fps沒有60fps? 2.沒有外接麥克風收音孔? 3.於錄影時拍攝靜態照片對影片的影響..(見文
[近日逛街] 除了肖想很久了的
UPG700HDMI(參考價5.5k)之外發現upmost還有出些有趣的東西:
1080p@30fps提升為1080p@60fps的
UPG703SDI(不過這多了家用用不到的SDI,想必參考價會破萬..)
看來入門單、微單想找有 1080p@60p 規格的真的只能找S和P兩家..C和N都gg..P家GH2 1080p@24p 預設22Mbps改韌建議值可達42Mbps..不過好像還是只有30fps和60i,而這個還沒上市也買不起的
GH3預設即有驚人的72Mbps(30fps)和50Mbps(60fps) ..
還好其實是可以手動對焦的,這樣就可以暫時不用考慮汰換掉 HX100V 了...
迷焦的問題算是解決了(?),再來提另一個在看日本玩家傳的譜面影片時也發現到的相同問題,就是相機已經上腳架固定了、也開了防手震、影像穩定等功能了但還是會有畫面震動的問題;這問題在卍和新都市都有發現,真光從沒發生過,簡單推測只是因為DDR機台所在的樓層並不是建物最底層所必然發生...
這大概暫時無解 (解起來大概也是很費$$
還有一個"相機拍攝CRT因設備間更新率不同而會有掃描線或畫面閃爍"的問題.. 不知道在微單或單這類較高檔而號稱錄影時包括光圈快門可全手動設定的相機能否藉由光圈快門ISO值的組合來減少或排除.. 目前測試似乎 HX100V SCN選煙火會比較減輕這個問題..
audio line-out 的部分:目前測試過卍、NC、ㄈㄕㄊ、ㄉㄐㄏ 全部都是輸出level高到訊號本身已經破音的狀態......
所以說真光那台..大概是先前staff外接一組喇叭到天花板那時就已經發現到這問題而調整過? (俺的line-out recording也是在天花板那組喇叭出現之後才開始的
譜面直錄計畫的進度現況:果然.. 姑且提看看的固定式錄影機方案被流氓組長黑框組長副店三人聯合打槍

看來錄影機方案還是得朝非固定式的方向思考...
突然發現稍微繞遠路似乎還比較有機會找到暫時的解決方案,目前初步測試心得是VGA輸入埠可以餵 YPbPr/YCbCr 訊號,只是顏色無法正常顯示;component 輸入埠則不能餵RGB訊號...
以前真光禁止錄影 現在可以給你大喇喇地架腳架很爽了好嗎?XDDDDD
[實驗一日目] 果然..新設備驗收期還是要把舊組態同時上線才保險,實驗結果是失敗的,DDR 筐体的 VGA 輸出是 UPF105 不吃的解析度,所以 UPF105 廢物確認啦
至少依此根據實測查找表可得知筐体VGA輸出不會是1024x768 1152x864 1280x768@75Hz 1280x960 1280x1024@60Hz 1600x1200@60Hz 1920x1200@60Hz;可能的有 1280x720@60Hz&75Hz 1280x768@60Hz 1280x800@60Hz 1280x1024@75Hz 1366x768@60Hz 1680x1050@60Hz
1440x900@60Hz 1920x1080@60Hz .. 不過以之前測得60fps來胡亂推估應該是 1280x720@60Hz 比較有機會
慘.. 看來實驗二又要gg了.. 一直在浪費錢付學費
12345sd: 可以麻煩哥有空抱台螢幕去真光幫忙確認DDR筐体VGA輸出的解析度和更新率資訊嗎.. 這樣我比較好進行計畫.. (DDR機台和雙太鼓機台那裏側還有個空的市電插座測過是可用的
果不其然 實驗二gg了

看來還是乖乖拉高預算走直路別繞路算了

另外小黑特一下發了好幾封email去問service感覺台灣公司對於 end user 的提問都不太積極的樣子..
提一下上面幾樓提過的 UPG703SDI 好了,問建議售價,回信的第一封說 1690,我還再回一次請客服確認有沒有打錯,果然正確的是 16900-



ㄎㄎ

凌華這報價真是太銷魂了..
HDC-401E 這張 iEi 回信給的
報價是 NT$10,800 .. 算是目前問到 FHD@60p 最便宜的 (? 不過規格上寫著不支援 HDCP
不過如果根據上面的報價網站以相同匯率換算,FHD@60fps 且支援 HDCP 的 HDMI 版本
HDC-301E 有機會在
台幣萬元內入手?
[居然] 實驗三意外的gg

不過至少用藉著 ROWA RM5251 回魂的 Sharp LQ106K1LA01C 實測確認筐体 VGA 輸出是有畫面的 (可惜 RM5251 OSD 沒有顯示輸入訊號資訊的功能,所以還是不知道到底筐体輸出的規格是啥)
看來下禮拜還是得把 VW266H 扛去真光實測.....
[自暴自棄中] 只能玩玩這種無聊的東西..
[居居居居居然] 扛了 VW266H 去直連筐体輸出,居然跟 C127 一樣是"有訊號、但畫面整個是黑的" ....
實驗四 BENEVO 也gg了,根本跟問題無關

還有原來之前都眼殘耍呆,用 ROWA RM5251 還魂的 Sharp LQ106K OSD 一打開就已經寫著輸入訊號的資訊了

所以確認了筐体 D-sub 輸出的格式是 640x480 @ 61Hz,就是這該死的 VS
61Hz 難怪一堆設備都不吃....

不過話說回來筐体本體主螢幕看起來不只 480P 啊,那直錄後方 D-sub 訊號不就變成取得解析度更差的素材反而是倒退嚕了 (??

補圖..上一張太小張了
還是太小張...算了不管了
潮有研究精神
[survey 再開] 翻到這個賣家的
手工DIY品,看來可以進行 Sony bye bye 轉投 Pana 的計畫了
[

] TX9
因為多次摔機有振動問題,差不多是買剛滿兩歲 剛好過保 只好送去一般店家修,店員表示"如果維修費用在2k以下就不再報價詢問維修意願 直接修下去",於是很放心地答應,結果取件才知道維修費1.8k... 有點超過預期啊
只好先砍掉茲茲的禮金預算了
[承上] 昨天看的 Discovery 的節目 絕對好奇 洗腦實驗 這集製作團隊就有用到 GoPro Hero3
[note] 原來 NEX-5N 除了長時錄影會電池過熱以外還有
咔咔上身的問題
簡單測試:訊源(iPad播放音樂)3.5mm stereo → H1 3.5mm stereo line-in → H1 USB → PC → PC主機板內建音效 → 3.5mm stereo 電腦喇叭,的確有聲音
這樣應該就可以達成實況時實況主講解以 H1 USB 麥克風收音,Game Console 的遊戲音由原本的音效卡 Line-in,省了實體mixer,不過這樣實質上跟之前實驗出的結論"加音效卡以增加 Line-in 數量"其實是一樣的啊..那之前團購RMB$56入手的USB外接音效盒就等於是多買的了啊?
[畫面直錄project] 終於..初步測試有了個好的開始 !!
雖然因為知道了筐体VGA輸出只有640x480,嫌解析度太低所以專案一度放置,不過跟團在淘寶敗的幾個玩具總是得要試試看行不行得通..
還好這次初測前有先在家模擬,所以有先試出了「A/B <-> HDMI-DVI cable <-> RM5251復活LCD DVI port」無法顯示的不明障礙
不解的是上面「」內把RM5251-DVI換成U2711-DVI是可以的,而「intel HD3000-AsRock Z77 HDMI <-> HDMI-DVI cable <-> RM5251」這樣也是可以顯示的..
所以這次成功的組態是「筐体VGA(640x480@61Hz) <-D-sub線-> A/B <-HDMI線-> C <-> RM5251」,最終得到了 1920x1080@60Hz 的訊號...
這訊號沒理由 C127 還不吃了吧...下次預計先測試把 RM5251 換成 C281,因為C127太重太大台了
另一個順便測試且達成的目標是以上所有設備包括 RM5251 LCD 都是在以行動電源供電的狀態下測試完成,全無接市電
這些應該是上次淘寶買的東西吧

?
DDLung: HDCP 這塊還在研究中.. 昨天測試之前淘寶團購的白盒子,串在HDMI套件到C127之間,iPad Display Out 連接提示對話框會在 "已連接" "已斷開" loop ...
但最奇怪的是因為發生上面那個問題,就把連線簡化回最初的 iPad -> HDMI套件 -HDMIcable-> C127,而在 RECentral 按錄影,居然沒跑出有HDCP保護不給錄的警示,成功錄了一段視訊音訊都錄自HDMI通道的影片;
想說來錄個完整測試影片所以跑去準備一下(場佈剪指甲架相機之類的),連線方式沒更動,iPad 喚醒後 RECentral 要錄影就又跳出有HDCP不給錄的警示了...
後來有爬到 Adobe Flash Media Live Encoder 搭配 SCFH DSF 指定去擷取 RECentral 這種方式,還沒實測 (因為看了示範影片感覺是絕對可行 就先挪後順位);
又爬到 Display Recorder 方案.. 先試用 Cydia 免費版 但似乎無法同時錄製本體音訊,這好解決 反正老方式 音訊另外錄 後製再合成即可;又聽說 Display Recorder 有 App Store 正式上架版本可以同時錄製本體音效 (?,但是是付費app所以目前暫定先用 Cydia 陽春版
也試過 iPad -> HDMI套件 -HDMIcable-> 淘寶團購的那顆HDMI轉VGA/色差 轉接頭,症狀是同最前面的 "已連結" "已斷開" 只顯示一次 沒loop
[
火速登錄] C875 開個箱就該睡了,辦事效率有夠差
財財秒買
哦哦太神奇了,先前的測試「V600 CableTV 模擬 D-sub 訊源 => A/B轉換器 <=> HDMItoDVI cable <=> RM5251復活LCD DVI port」無法顯示的不明障礙,在「A/B轉換器 <=> HDMItoDVI cable」這段加串成「A/B轉換器 <=HDMI cable=> C875 <= HDMItoDVI cable => RM5251」就可以顯示了!!
這樣就可以少帶一樣設備了
只簡單測了一項就又該睡了,辦事效率差到不行
測試了好一陣子還是沒辦法如預想的運作,感覺是相容性不足...
看來是把 C875 想得太美好了
Hmm 看來 RM5251 只是設定走鐘了,信號來源跑到不知道是啥的"Modus Bild"(忘記正確單字),重新選擇來源 DVI / VGA,就復活了
本來還在奇怪 背光正常OSD正常 卻無法顯示來源訊號
難道是板子上好幾顆IC 會只掛了其中一顆?差點就要衝動怒買 2501M 了
雖然以後還是很有可能會手滑
另外 iPad WiFi 個人熱點,繼上次去中華電信處理完 終於可以用這功能後,拖到今天才
趁早上莫名早醒又睡不著測了一下iPad遠端方案,沒想到還蠻順利的,看來 C127 方案可以準備計畫再開了..
畢竟相容性來說感覺 C127 比 C875 來得好
說到個人熱點,NLS大大可以參考JB後的PDAnet,覺得比內建穩超多

iPad 用 PdaNet 把3G分享WiFi給桌機連,桌機取得 192.168.19.5 這樣的ip,不過 iPad 端卻無法以此 ip 登入桌機 VNC .. 怪怪的;用內建的個人熱點功能,桌機取得的則是 172.20.10.5 這樣的ip,而 iPad 端以此 ip 登入桌機 VNC 就順利又順暢..
應該是剛好設定在不同網域吧,看看能不能修改iPad的區網IP
[續很前面的JOBY] ruten逛著逛著就找到了很想要卻一直找不到的 JOBY VIDEO 版..
原來這家店把他家
ruten和
雅虎的拍賣商品標題 VIDEO 都誤植為 VIEDO,難怪之前用 VIDEO 當關鍵字都找不到這支....

VIDEO 版的快拆板比較短

二代磁吸 紅色一般版和藍色VIDEO版 長度比較

快拆板互換使用也通,不錯

可惜操作桿似乎是塑膠材質..
比紅色版多花 NTD 30- 入手,還好沒被坑太多 (?
還沒實際上線測試過,不知道好不好用..
[grumble] 有時想想譜面直錄 project 跑了這麼久 繳了這麼多學費 踢了這麼多鐵板 絆了這麼多石頭 到現在還是一點實績都沒有,到底是在幹嘛
AVerMedia 的 Technical Support 回信這次還蠻詳細的..
不過照著裡面提到的軟韌體更新,C875 變磚鬧屋
還有贈品的 32GB SDHC C10 (UMAX) 和 Gigastone 5200mAh Mobile Charger 今日收到了,詳細開箱測試等後續有空再說 (?
露天訪價了一下,這兩項贈品大概可以算個市價約值1200- (?
看路人真的比看你的腳有趣
[lag]

原來SN筐的29吋平面映像管的螢幕解析度就是480P only,是還蠻合理的,這樣背板輸出當然也只會有480P
大概是太久沒看映像管 總覺得主螢幕看起來不只 480P
[義大3rd] 終於有機會來試古早黑筐.. 想到上次準備趁關店前去文化湯測 EXTREME 結果才知道2F機台全撤光了,文化湯也準備關店了.. 有沒有我待哪個城市那個城市的DDR機台就會被撤光的八卦
1.直接接RM5251 => 主螢幕亮度減低,RM5251黑畫面無法顯示
2.串接前面提過的A: Scaler Box => 提示訊息 INVALID FORMAT
測試至此,手邊兩個相容性較高的設備都GG,就沒再找市電試直接接C127的情況是如何了... 結論暫定是目前舊黑筐畫面直錄不能
RM5251又出問題..背光突然變暗帶閃,原本以為是背光電源驅動板故障或是背光燈管故障,還好回家換電源檢測,這兩點都排除;又以為是從MB機殼風扇Pin腳接出的電源線久了芯斷了幾根承電流量不足或接觸不良,重新接線後問題還是在,原來是接機殼風扇的12V不明原因掉到剩約9V...不知如何解決只好暫時改吃SATA裝置的12V;又發生DVI訊號無法顯示的問題,胡弄一番,還好把RM5251回復原廠設定就可以解決了..
差點又要怒買Gechic了 RM5251 你要撐著點啊 !!!
[lag] 原來天價屋也開始賣 C875 LGP 了.. $4800-
[筆記] C127 機用一段時日開始出問題了:12V剩9V應該是一邊風扇掛了的關係;SATA port 連接到前面板的接線失敗,乾脆拆了;電源開關大概是從外側被壓到而卡榫脫落失效,卸下面板調整一下應該是復活了;EPS12V8pin 改一下走線去掉轉接線剩接4pin..
[10/06

] 首件檢查的驗證步驟果然還是不能省掉啊..一開始的幾次驗都有過就以為在這環節不會出錯,次數一多就出事了

還好這天還是判定沒救了的0918版,也沒什麼特別值得留的紀錄
[twitch streaming test]

試著實況視訊和音訊來自不同來源設備時的情況:因為C127當視訊來源設定為HDMI時似乎無法將音訊來源另外設定為HDMI以外的裝置(類比),所以試了比較繁雜的配置:
實驗結果:理論上若以現有設備來實況DDR應可達成玩家動作(以相機取鏡)搭配line-out audio,不過沒拿影音同步率需求較嚴苛的素材來作測試其實不夠嚴謹,而更進一步目標的"同時實況複數個疊合後的影像來源"大概要找多輸入的擷取卡才行,而且其還要有配套可運作最好還可調整各視訊音訊來源延遲時間以達成同步率要求的軟體
[lag] 2013.06.08 入手的
Joby GorillaPod Video ... 操縱桿仰俯角調整和360度旋轉兩處的阻尼都太軟Q了,使用時相機若不是站水平的就必須有人操作或想辦法固定住,不然很容易亂跑,這對像我這樣多數使用情境都是無人值守的狀況來說實在是難以使用,不如就先入手的二代 Magnetic 還比較好用..
所以 Video 上機一次就收倉了
有鑑於莫非定律實在太強大,想想一直被擱置而沒實行的入手第二支 Magnetic 的計畫還是要執行才是;搜了一下沒屋頂才知道最近還新出了
腿短淚目的 GPod Mini Magnetic 
沒屋頂那邊有家賣580+運費60,似乎可考慮 (?
不過看起來 mini 還砍掉了快拆雲台,雖然這點可以透過串加雲台的方式解決,可這樣一比較下來好像不如還是買二代的 Magnetic 就好,可以和現有設備通用啊...
不過又想到要是萬一 C285 的 HDMI 輸入跟 C875 一樣不支援現役這顆 VGA+Component to HDMI 1080P Scaler Box 的話那不就又要回歸 C127 然後又像C875一樣,又繳了港幣1380的學費
.... 我覺得很有機會耶,C281 C875 一樣是 linux based 的話 C285 大概會跟 C875 用一樣晶片 -_-
[
繳學費] LX7 的 mini HDMI out 似乎只有在回放已拍攝的照片影片才有作用...
[承上] FZ200 果然也是..
[lag] 都沒在注意這塊,原來除了GoPro 還有
ISAW 可以選擇
[

] 美好的一年就從發現 LQ106K1LA01C 面板破裂開始..

雖然是很想敗個 Gechic 或 MB168B+ 來試,不過總覺得 15" 13" 對現況的攜行需求來說還是太大片了看來只用了個潛水布材質的10"電腦防塵包(內膽袋)作為攜帶移動時的保護程度還是不夠啊..
[承上][RM5251替代方案Project] 手滑敗了四張面板,geek度+10 (?
不過訂單主要標的物 LQ106K1LA01C 本來就已經是gg狀態..


果然有預算的話還是直接敗市面上已有的成品比較穩啊..
我電腦音效這塊玩了不能算是非常深入 但是 自從換了DAC之後 前面那堆都可以說是垃圾等級了
[note] PCIE轉PCI PLX PEX8112-AA66BI
$769、
$869 antfred: 前面那堆指的是在 BigJoe HD 之前投資(?)過的所有音響設備嗎?
電腦音源的部分 單指音效卡 喇叭先不提 從聲霸 DELL X-FI 到這兩三年的華碩XONAR 從便宜到貴都買過) 不如買便宜USB DAC加低階被動喇叭
原來 C285 台灣上市型號叫 GC530HD ..
XF開箱介紹現在在PChome買還有贈一顆雞肋的HDMI Splitter Ver.1.4(1進2出)..
[C127]

....
居然如此的小心眼
[C285] 決定省略請 AverMedia 幫測的步驟直接衝了一台,還好是賭贏了,hdmi 端可吃 scaler box 的 hdmi 訊號,果然 C875 是個怪例

於是從 2014.04.26 起練習紀錄的螢幕擷取任務就交由 C285 負責了,每次練習要扛的器材重量總算可以稍微減輕了些。
初步測試:可能受限於本體硬體效能,功能切換和狀態就緒等感覺頗為遲鈍,將儲媒由HDD更換為SSD亦無幫助。截圖提示符號未消失前即按下錄影必當機。只好改掉以往的紀錄習慣來配合器材限制..
[續長輩] 5/25 長輩 show 了他新買的相機 GM1

,挺小台的又有 FHD 60fps,一樣有電池外接孔,還有新機必備的 WiFi 遙控,不過沒熱靴座這點要扣分,不能外接收音麥克風這點跟 GX7 一樣要扣分..
同日藉機會試玩了一下趙牧師的 HX50V 的 WiFi 控制功能,果然遙控快門挺方便的,可惜 WiFi 模式可設定的選項實在有點少 (?
大大賺翻ㄌ
C285入手時賣方一併傳承過來的小黑盒:

一進二出 HDMI Splitter (內裝晶片
EP9132)

經測試確實可去HDCP,穩定性也不錯
至於之前跟龜龜淘寶團賭人品選了的小白盒:

使用晶片 EP9351 & SiI9022ACNU

測試階段曾經正確運作過,但穩定性不足,多數時間無法正常運作
還好賣方是內行的有測過的,不然我原先的既成觀念都是認為 Splitter 怎麼會有去 HDCP 這樣的附加
非本份功能
另外測的項目就是 C127 和 C285 的交互串接,果然想得太美好了,即使串接了兩個設備,HDCP 還是在 Orz (而且 RECentral 在預覽階段、且還沒放大到全螢幕的小視窗時,就已把原本不帶 HDCP 的PC訊號變成帶 HDCP ...)
[續LQ106K替代方案]前面提到Geek度+10的剩三張面板:LTN151、LTN141、B141送去請亮晶晶工坊分別搭了NT68676、RM5251、GM5621驅動套件,再1200含運認養了個二手過保一直很有興趣的VE420A Dual,又添了幾個手機、平板支架,打算讓這幾張面板在家使用時可以當延伸桌面,照片是初步開箱驗收時的狀態:

(桌面太亂只好碼掉
因為這幾張面板入手的只有面板沒有A B件可以當外框基材,還有諸多加工作業要進行,支架也是臨時測試用亂架的沒有穩固性可言,還有TN的可視角真的是悲劇... 真的是想抱怨 Gechic 1002 怎麼沒早點出... 不然土炮力不足的我也就不用想破頭該怎麼弄了,直接去手滑廠商已有的成品就好了啊
淘寶可以淘 現在滿簡單 特貨就找一路發 普貨找官方集貨即可
antfred:

所以說沒屋頂逛到看起來是對岸引進的東西,可以考慮自己去對岸找過來,不用再被多賺一筆 (?
[Audiophile] 接手了一組 BigJoe HD with 長物志三吋全音域青肤血(紅色),意外的是小單體搭不太大的音箱其實也可以有不錯的低頻量(?),而且 BigJoe HD 音量無法開到最大... 因為試音時是在3坪小房間且耳朵距離音箱在1M以內,音量在開到最大之前就已經受不了強大的音壓了 (?)
在之前還有接手了 Edifier 的 M3400 和 R1900 Tii:M3400音場一整個詭異、很不習慣,Bass旋鈕開稍大些低音就整個糊成一片...R1900 也是Bass旋鈕大概在11、12點鐘之後就開始糊..聽慣了 Altec Lansing (ACS 45.1改、VS2421),Edifier 只試了這兩款,有種 Edifier 的低頻怎麼都頗糊的印象.. 好在R1900整體是還可以接受,暫時丟在公司用
antfred: 8300+宅配200,兩樣以新品時價算起來大約折舊價66%(?)
手邊還有一組LOTUS還沒裝起來 打算拿來推PM5.1的衛星喇叭ㄏ
板上po文時間16:33,寄信時間19:32,還好還來得及
目前工作機音樂用的設備是Cambridge PS2-20一對(入手新品(4900+運費150)x2),試機一聽 熟悉感回來了,果然二音路音色比較接近以前聽習慣的便宜被動組合(?) (十多年前的Pioneer VSX-D810S + 雜牌Appachie五件式,前左前右是落地式三音路)
PS2-20 就我A2-20主動版 新品應該是smile賣的吧?
因為PS2-20目前還是從主機板內建音效類比直接,所以有在想說以後要加個神獸盒MKII或是TEAC UD-501(兩者價位相近) 不過其實俺木耳應該聽不出有加沒加DAC的差別
擴大機+被動之外 的各種電腦喇叭 音效卡我再也不會考慮
[筆記] Novatek NT68676,可直接接受 DDR 紅筐 D-sub RGB訊號

不過跟 RM5251 不一樣的是,更新率辨識為60.0Hz ...
[BigJoe HD] 花了好多時間在爬文,大喬HD裡面的 Tenor TE7022L 應該是自適應而非異步所以小失望了一下,好處是訊源用 Sony Xperia Z Ultra w/ Android 4.4.4,USB直接接了就能用確實是挺方便的,有在考慮補條磁吸充電線來達成邊充電還能邊以USB播放的用法;
然後 audiophile 這坑光只有爬文真的是有種我是在看三小的感覺,果然還是要親身去聽聲音才知道合不合胃口;不過還是很想試試到底異步USB DDC/DAC是有多神,有點可惜沒趕上今年四月前 FSA Custom Cute 下殺2900的特價活動,現時點要認養一顆二手的大概也要$4K左右,不然就是來考慮看看比較沒名氣的廠牌或其他自行DIY機但同是 XMOS solution 的成品/半成品機(?)
[
lag] 原來長3早已停產了啊..
看來手上這對不能隨意出脫了
1.趁沒屋頂有家店在父親節特價活動,以2990入手了一組 CustomCute 外加299加購了應該不會用到的 Fireye II;8/17左右再次訪價,CC已經調回原價,應該趁特價時多屯幾顆當備品的(?)
2.收了天鳥大的幾條USB線給CC用 3.收了 Supplier AC
然後前端換了加了這堆,果然白木耳還是聽不出來有啥差別
收了一組T40ii:(乍聽之下)算是音質對得起它的價位,低頻量也的確超乎對它只用了三吋單體和如此音箱體積的預期,音色比起 Edifier (M3400、R1900Tii)也比較合俺胃口,前後兩組輸入理所當然的可以同時發聲 雖然越等打怪注定是被PS2-20巴假的;等試聽幾天後再拿去當孝親機用的喇叭應該OK吧..(擺位上的意味)
終於試出在沒有電供分離的 HUB 這種設備的情況下讓 CustomCute 可以經由音樂黏土USB分離線運作的方式了:『黑接電腦、紅接行動電源』
CustomCute 已經自帶電源,可是測試結果似乎是 USB 仍要供電才會運作的樣子..
[rumor from Audiophile] PX BTR-1600
特價990中,不知會特價到何時,也或許是新產品上市前先清舊款庫存(
有需要嗎?),考慮趁特價敗一顆來當備品..
不過好像沒什麼會運用得上的機會
玩到現在我覺得挑個自己喜歡的就好,上萬以後我覺得差不了太多...
換換病發作只是亂噴錢而已= =
[note] 最近某次的活動去幫忙記錄,和同業(?)聊到一直以為是身價10K等級的 H4n,原來現在在沒屋頂 6K 左右就可以入手啊.. 所以現役的H1可以準備汰換掉了(?
只能說有好康要講一下....自己買不可取XDDDD

排插要慎選.. 像圖例這款孔距太近的就gg了,左右都插了大頭插之後中間甚至連一般隨機等級的3P頭電源線都插不下..
[Is there an L5 Remote for Android? No — only the iOS platform is currently supported.] L5 remote 這東西蠻有趣的,
不過要玩IR遙控器的話目前會糾結在到底是弄支內建IR功能的android手機好($$$) 還是土砲點自製IR RX&TX (沒有配套的app, 預計會很難用),不然手邊 iOS 裝置只有 The old iPad,拿著 9.7" 的 ipad 當遙控器好像... 嗯,好像給老人家用剛剛好嘛 (?
[近日敗家] 1200 二手收了顆保固票上購買日期那邊蓋的是103.11.05 的 FSA Supplier USB,串上 FSA Custom Cute,
Hmm... 木耳果然聽不出有啥差別
另外留意了一下近兩周在沒屋頂上有兩顆開價都是3K的二手 Custom Cute,似乎都已脫手了 (?)
[Panasonic LX100 乍看之下] 比起現役的 LX7:
1.多了 WiFi + NFC (很需要的功能)
2.M43 大小的感光元件,是 1/1.7" 的四倍大,畫質可望再提升(?)
3.24-75mm F1.7-2.8 vs 24-90mm F1.4-2.3
相近的焦段光圈:應該可以直接沿用原來的使用習慣..
重點就是廣角端一樣等效24mm≒相機可以架在原來的近距離位置,本來有考慮 GX7+F0.95 的組合,不過這購置成本太高,且廣角端只有等效34mm
4.錄影方面的規格:保有基本的 1080P@60P 28Mbps 以外,多了 2160P@30p/24p 100Mbps..(流口水)
不過目前主要用途還是以fps高者取勝,所以也只會用到 FHD@60P,至於少掉了 LX7 原有的 720P@120P,因為這規格無法同時收音所以其實也沒在用..
(倒是 FZ1000 有 1080P@120P ... 算了 反正現階段筐体直錄也只能截到60fps的訊號,還是不要肖想太多比較好 XDD)
其他的話,稍微大了一點的機身,但還算隨身(?)
畢竟會帶出門的相機才是好相機啊..沒辦法,除了相機以外要帶裝備已經很多了,再帶交換鏡系統會重死 <= 口袋不夠深的藉口
長時錄影方面:DMW-BLG10 在沒屋頂早已有假電池可選購,行動電源則可沿用 FZ200 用的柒電六節 12V (or 9V),雖然還沒確認 LX100 假電池出線位置是否合用,這方面應該不用太擔心(?)
配件方面,自動鏡頭賓士蓋就有出官方版,這點還挺不錯的
[也是近日敗家] 話說某板時常上演著交易文被噓資格的戲碼..長久以來討論文交易文已經比例失衡成這樣了還是不打算開交易專板就是了 好以上是題外話,主題就是有人 FiiO X5 只 run 機近全新拋 8k,推文被噓資格之外有人回了"來不及啦 這種八成再被刪文之前就售出了",於是衝著這句話立馬決定接手
因為現役的 MP330 已有點年紀加上按鍵&耳機孔已經接觸不良,不過也沒有去 survey 新機,就節儉點(?)舊的加減用,剛好遇到這次機會,想想多年前也是曾被勸敗過相當高價位的隨身聽(Creative Zen Neeon),沒有對 FiiO 與其旗下產品研究太多,就去接手下來了..
交機第一印象:果然是又大又重.. 反正器材不重則不威,就去適應它吧
格式測試結果:APE 官方說有限吃 (試機就剛好帶到不吃的..)、TTA 不吃、TAK 不吃.. 還好基本盤 FLAC M4A 可吃,另外最新韌體版本對 cue 檔支援度不足,所以目前最終處理方式是無損者轉成一軌一檔flac...
有支援 lrc 歌詞檔,所以試著(用aigi lrc editor)自己調了首..對時果然是個很麻煩又耗時的工序 還是算了不玩了
同軸輸出:隨便拿了條 3.5mm stereo對2RCA,去 U2 3C 試了店內的 Edifier S760D 的同軸輸入:果然是可以這樣用的,所以原廠附的3.5mono轉RCA母的那條同軸輸出轉接線就可以不用拿出來了;還有 S760D 的低音好像還蠻Q彈有力的(?) (試機前有先把S760D的各項增益參數歸零,不過不會考慮用多聲道系統來聽純音樂就是)
使用上:操作還ok,只是轉盤有時會太靈敏而轉過頭;播放久了機體會微溫;USB接電腦的DAC/DDC功能還沒實測過因為桌上已經有太多DAC了
音質方面:比起舊的 MP330,應該是有提升(心理上?) 因為使用的耳機只有低階的 Denon C260 加上俺是木耳,聽不出來
[耍呆] 原來我一直記錯了,當時在首都簡單試聽過後選的是 ATH CK313M 而不是 Denon 的,難怪怎麼找沒有開箱紀錄 XDD
[Audiophile] 跟風載了 LINN 24-bits of Christmas 活動的音樂檔,最大的心得是:foobar2000 輸出選用 WASAPI SPDIF 到 BigJoe HD,遇到 24bit 192kHz 的檔案時就被打槍了..(BigJoe HD 的 Tenor7022L 只支援到 24/96) 只好換選用 ASIO CustomCute
然後 Day09 的檔案是 24bit 88.2kHz 的.. BigJoe HD 也不吃
[承上] 最後一天 LINN 發了活動期內全 192kHz 的 pack...
這叫跟著進度走卻沒 192kHz 的
下載狂忠實聽眾情何以堪..
[Portable Monitor Project test log] 看來驅動板 RM5251 的輸入相容性確實是比 GM5621 來得優一些.. 訊源用 CATV 業者提供的 inspur STB-9832C,設定HDMI輸出在1080P 1080I時 RM5251 顯示訊號是 1920x540,換 GM5621 畫面全黑無法顯示,換 MK241H 則是跳出"超出範圍"的提示訊息
啊應該要備註一下上面的情況是 STB-9832C 用HDMI到 C285,再用 HDMItoDVI 到各螢幕 (亂接)
STB-9832C用HDMI 到 MK241H的HDMI,STB端設定 1080P 1080I ,在 MK241H 都會正確顯示訊號格式 1080P 1080I 沒問題
.... 可惡,潛板潛了好久還是等不到有人拋 Supplier HD,剛看到拋一顆
拆封全新的居然還要 $3300- (時價PChome $3200-),
看來只好多屯一顆 CustomCute 來備用了 (喂
終於接到了一顆 Supplier HD,CustomCute 可以邁向三位一體的組態架設了.. 不過因為要再次重新調整桌面各器材的擺放,沒想到好方案加上懶得動工就一直放置..
antfred: 3840x2160 的影片放到 3840x2160 的螢幕上看,超清楚的啊
另外補充知識:因為規格上的差異 MFT F2.8 = FF F5.6 ... 原來MFT不只等效焦長要x2這點要注意以外,"等效光圈"這點好像在一般介紹也很少在提.. Orz
大小比較:上 CX-3000、下 mini CX-3000

入手時價:990、790 (均未含運)

球型雲台模組一樣可卸下,方便更換為其他更高檔更好用(?)的雲台 (1/4"螺牙)

簡易實測:近1kg(831g)的FZ1000可以架這樣...
所以不是掛太重鏡頭的微單應該都hold得住(?
固定座的面積不大,以上圖這種腳架孔比較靠近電池艙的 FZ1000 來說,在鎖上 CX-3000 之後還可以完全打開電池艙,方便更換電池和記憶卡
[實況相關(?)] 捏上專業機 GH4 果然是對的,除了享有單段影片連續時間不設限的優勢以外,經實測驗證消費級的 FZ200、LX100 只有在回顧照片影片時 HDMI 才有輸出,GH4 則是取景錄影時皆可同時輸出HDMI,且輸出時的OSD拍攝資訊可設定是否顯示在外接顯示裝置
難怪大家都說 GH4 根本是錄影機... 還有那個比機身還貴的配件(?) DMW-YAGH 因為太專業了出勤機會不多也買不起只好先pass..
有線電視訊號from機上盒HDMI 串GC530 到 C127、相機訊號用 C875 擷取、OBS臨陣磨槍,弄好久還是不知如何讓OBS直接使用擷取裝置的訊號,只好用 Sandboxie 開兩個 AverMedia 自家的 RECentral 個別指定 C127 & C875,OBS 再設定去抓 RECentral 視窗內畫面
[果然還是忘了測這個很重要的..] C875 的 latency time 比 C127 還慢了約 450ms,造成比賽當天的實況 兩個輸入訊號彼此有不小的時間差..
看來要解決這個問題除了使用同型號的擷取裝置(假設同一平台可安裝多個相同型號的擷取裝置),就要再花功夫研究如何在實況軟體上直接調整輸入訊號延遲時間差了.. Orz
[Vegas Pro作業note] 嘖嘖... 2015.12.12 比賽當天的筐体直錄檔:音頻部分,除了因為接線接觸不良導致一邊音量極小之外,左右聲道也是如猜測的是相反的,當時遇到的瓶頸就是機台預設輸出音量很小,現場環境又很嘈雜,用耳機監聽也聽不出這兩項設備連接時的失誤;
[note from
ptt] Panasonic GH4 Recording Areas

定焦:10.5mm F0.95,15mm F1.7,17.5mm F0.95,25mm F1.4,45mm F1.8,75mm F1.8
變焦:7-14mm F4,P 14-140mm II,35-100mm F2.8,P 45-175mm.,40-150mm F2.8
機身:G7、GH4、GH4
不過M43三本柱一顆都還沒有,信仰值還是掛零 QQ
大三元只補了第一顆,AF大四喜勉強也只有一顆,12-35mm 的標變段還在用 LX100 撐,未來的路還很長啊...(?)
補一下 menchian@ptt 提供的資訊
BMD Intensity Pro 4K,乍看之下只比圓剛的貴一些些,應該沒超過 NTD 10K,但是除了基本的1080P@60fps之外可錄到2160P@30fps,不考慮保固問題的話似乎是比圓剛好的選擇(?
實況果然是另一門學問,視訊音訊來源都用同一台裝置,還以為這樣應該就不用煩惱影音同步的問題,沒想到實況出去居然音訊比視訊慢了約1650ms,還好 OBS 看來可微調的項目蠻多的,有空繼續研究 Orz
OBS streaming test
後來發現 C875 真的是問題多多,用 LGP stream engine 實況出去的就是會音比影慢,對照組 CV710+RECentral 和 C127 就沒這個情形
昨天才注意到 Rtings 除了 Leo Bodnar Lag Tester,還有用到 HDFury 的 Integral 和 Linker 這兩個工具,今天就爬到
這篇,補充了不少知識,現階段
會需要買這種工具的看來不是偏執狂就是金字塔上層用家 $_$ (誤
爬了一下 AVerMedia 新品的 Live Gamer HD 2 (GC570) 的
介紹,直接可使用於OBS這點還蠻吸引人的,以目前測試過 C875 CV710 C127 GC550 的心得來說,支援第三方、OBS直接可用總是比還要搭 AVerMedia 自家 RECentral 才能用來得方便許多,畢竟 RECentral 和 RECentral 3 是無法同時使用的,不過msrp大概要3/4個 Intensity Pro 4K
那不如買後者,多個4K30fps也爽
[note]
XCapture-1,Dr.D 分享的他正在用的裝備,介面豐富但不算便宜,不知RGB吃不吃31kHz
看到 GeChic On-Lap1101P 系列有 Tripod Mount Kit 支援1/4"螺絲三腳架心動了一下,不過二手的賣家沒有這個配件,還要另外買,或是找怪機絲買那種帶1/4"螺絲孔的平板夾具;於是嘗試
老早就該試了只是一直懶得動工,比賽快到了才在臨陣磨槍
利用手邊已有的機絲把可攜螢幕固定到腳架上,似乎效果還不錯,可以不用買貴貴的 GeChic 了 (?
試了老半天,看來是GC550新版driver會讓CV710異常:CV710固定用87版,GC550用97、99版都會有問題。最後還是回頭找舊版driver試﹐目前試到87搭95似乎CV710比較沒問題
不過GC550會不會又freeze就不知道了..

GC550出了新版driver(108版),順便測試拿 G4600 等級的U當轉播機可不可行,主機是 DeskMini 110 Com G4600 16GBx2 Win10 1803,擷取器是CV710(87版driver)+GC550(108版driver),訊源是CATV機上盒w/HDMI splitter模擬兩個FHD60fps來源並PIP,再加點零星小東西(YouTube chat msg、potplayer視窗擷取OBS狀態列), 串流大小FHD60fps7MbpsAVBR,用QSV編碼似乎豪無壓力,OBS狀態列CPU使用率都不超過20%,連播超過13hr也沒發生GC550 freeze現象,看來低階配備轉播機這個方案應該可行?
接手了顆GC513才lag
得知原來近期出了GC573,可擷取4K60f

這MSRP就算300鎂也還是比起其他廠商的同等級產品來得便宜...吧(?)
GC553擷取等級則是不上不下的4K30f,可能會先被我略過(?
順便複習一下GC551、GC513分別是GC550、GC510增加4K60f passthough功能,擷取等級則都是FHD60f
因為這增加的功能有點雞肋所以先前的筆記都略過沒提到這兩款
然後翻到
這篇順帶一提的 HDMI 2.0b 1x2 splitter自帶downscaler,這東西剛好是目前會需要的工具
看來要繼續燒錢繳學費不然本來是在考慮HDFury Integral 4K60的
[續低配轉播機project] 測試結果大概有這樣的差異:

本來以為是內顯跑在單通道和雙通道的差異,結果測試看起來是RAM總量影響比較大,結論的話...應該4GBx2雙通道是最低可運作等級,建議是8GBx2比較保險(?
測完把工具設備搬去實際使用地點接起來,結果 CV710 又水土不服了跑不順,只好改用 GC550+GC510,轉播機是 G4600 Z270 Fatal1ty Gaming-ITX/ac 16GBx2,做了個長時間(>48Hr)的直播穩定度測試:

結論是「跑愈久會愈不同步,訊源軟體(StepMania)和轉播軟體(OBS)跑一段時間後兩者都需要重新開啟以恢復最初最佳同步狀態」;
題外話這個長度的影片不知道YT伺服器要轉檔轉多久..比較擔心的是轉好後版權爆炸 Orz,畢竟是放置demo,亂數輪播總會輪到版權曲
還是趁轉完前自刪比較保險
還以為 KODAK 這個廠牌已經從攝影界退出了

原來還有藉著記憶卡貼牌繼續在市場上苟延殘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