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說,我非常滿意大家內心豐盛的求知慾。除了一些
奇怪的發問以外,分別接收到遺傳學、語言學、解剖學等等各個領域的提問。」
「考慮到實際操演的教材需求,以及個別領域對你們而言過於艱深,所以我決定挑一門能夠單用理論與案例轟炸你們大腦的講題。」在黑板寫下一個單詞。
「相信大家對這個字眼不會陌生,但精神病是什麼?它是由於什麼因素引發的?是不是患上就無法『根治』?今天我們就先了解了解,精神病這個詞的意思。」
「用較簡易的解釋法來說:精神疾病,就是一種經由各種因素,令患者的腦部、心理等各層面出現異常,繼而影響他們的情緒、思想、行為,並會在這些方面產生不同的生理、心理障礙,令他們性情大變、喪失社交甚至是自理能力。」
「總括而言就是這樣,以下就來詳細分析。」乾脆坐到講桌上。
「精神疾病的形成因素,在不同的學術領域上有不同的解釋,像是從生物學、心理學兩種角度探討,我們可能會得到兩項截然不同的解答。」
「這是因為學者們對此抱持著不一樣的立場,以及進行研究的始起點、研究的項目不同。」
「那首先說說從生物學出發的見解,而這亦是精神疾病形成的主流解釋。」
「生物學學者們認為,大腦是支配人體的首要器官,它會直接影響人體的其它感官、反應。」
「假如大腦的結構出現異常,對神經傳導物質構成影響,繼而令整個神經系統失序,就會扭曲人的思想、五感及心理。」
「舉個例子,從針對精神分裂——並不是指精神疾病,而是精神疾病的其中一種——的研究顯示,大多數精神分裂患者的腦室會比常人腫脹,灰質亦有萎縮現象——什麼是腦室跟灰質?自己查書。」
「除卻神經化學反應的偏差之外,遺傳、基因、外在環境對腦部造成的衝擊,也會使人患上精神疾病。」
「而由於精神疾病可以多少藉由藥物控制、治療,即是可以直接從調節神經傳導物質入手,因此普遍而言生物學的立論一直受到較多的支持。」
「那接著就換成以
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待。」
翹腿,調整成較舒適的坐姿:「心理學家認為,即使一個人遺傳了患有精神病的祖輩的基因,他們亦不一定會發病。」
「只要人們一直保有樂觀、正面的心態,他們自然就不會出現精神疾病。」
「反過來說,如果人們心理上受到壓迫,比如說是慾望與理性之間展開了角力,或是面臨重大危機、親眼目睹某些場面,情緒處於極度緊張、亢奮的狀態,便有極大的機率演化成精神疾病。」
「嘛,再實際點說,便是堅持即使遺傳了精神病患的基因,那人在有生之年亦未必會發病;但假如心靈遭受強烈重創,就算沒有遺傳基因,依然存在彌患機率。」
「乍看很有道理,不過這種論說仍然未能成為超越生物學的主流。」
「為什麼?只能說心理學的崛起發展比生物學晚上許多,而且是比較談及心靈、情緒的學說,難以舉出實例佐證,很簡單就會被生物學派以各種論證推翻。」
「那從哪方面探討才是正確的?要說的話,和雞與蛋先後論不同,答案顯而易見。」手肘抵著大腿,十指交疊。
「就是兩者相輔相成,生理影響心理,心理影響生理,陷入惡性循環——這樣的圓環定理。」
「在雞與蛋的講座我就提過,要作研究就不能單純探討同一方面,必需從多角度出發,直至完全能夠符合每個層面作出論證,才能夠成功立論。」
「切回正題,所以精神疾病和心理疾病的界線亦頗為模糊,而且亦有精神病學家質疑心理學對各種精神疾病的分類性,外行人會極容易混淆。」
「但既然學者們本身仍然堅持在這瑣碎問題上吵個不停,我們不必執著於精神抑或心理的用字問題,只要知道這類疾病的形成原因兩者各佔一部份就可以了。」
「精神疾病的發病情況因人而異,完全視乎患者的感情起伏、情緒健康、自我掌控能力、意志,有些人只要接受長期藥物治療及心理輔導,數年內便能完全控制病情『康復』,有些人則需要終生用藥才能抑壓病情,後者通常是透過遺傳基因患病的患者。」
「但相比起這些,身邊的人的應對態度更為重要。假如一直以異樣的目光看待患者、或者真的將他們列為『病人』,油然而生的自卑感、缺乏關懷及援手,會令他們深陷在圓環之中。」
「詳細的治療方式今天先不詳談,接著來說說看精神病的分類。」
「其實並不是非常困難的分類法,大致上分為輕性及重性。比方說老人痴呆、思覺失調等病症,它們會嚴重威脅患者的生活以及身體機能,屬於重性;焦慮症、精神衰弱等神經官能上的病症,尚未真正危害到患者的社交、生活能力,屬於輕性。」
「輕性病症如若處理失當,隨時間流逝會引發其他輕性病症,綜合發展成重性病症。」
「其他的微細部節再講解下去也沒太大意義,入門者只需要釐清定義就夠了。」
「——再說,相比起無止盡的理論講解,你們對於精神疾病的各項病症更感興趣是吧?」
躍下桌子:「今天就到此為止,對剛才的講解有提問、糾正可以提提看,對精神病學沒興趣也能直說,不然下課我會繼續這個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