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 義
13 years ago
【我思】今天很認真的回應了國樂社學弟的牆上留言,我覺得很大一部分也是在對自己說的話吧。「學一樣樂器」和「參加樂團」始終是兩件關係緊密但又彼此疏離的過程。從個人技術到團體技術是個很大的跨接。
latest #14
阿 義
13 years ago
樂團就像個小型的社會,(在常識中通常是)一個藝術(art)價值強過政治(politic)價值的社會。
阿 義
13 years ago
音樂技術好的人即使不合群,也很難動搖他/她的地位。這也說明了:「天才」只有在界域(例如說國樂作為一個樂種)被承認的空間裡才有機會被認可。如果一個界域沒有被承認,那麼所謂「天才」很容易就被當成「怪胎」。情色與藝術恆常的曖昧關係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阿 義
13 years ago
難怪人家都說念人社的人想太多。在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相關的拉扯通常只會以一種一個小小煩惱的狀態出現(我只是想來學個樂器而已,我真的適合這裡嗎?)。在這樣的時刻,我才會不小心感覺到社會學作為一種專業,和科學精神接壤的地方。
立即下載
阿 義
13 years ago
(以下是該篇回文內容)
阿 義
13 years ago
提供一個很個人的觀點:「只是想學樂器、自己聽了開心就好」其實也蘊含了某一種excellence不是嗎?先不說樂「團」的要素,對於自己個人來說,學樂器肯定不是撥撥弦就好了對吧?
阿 義
13 years ago
自己聽了要開心也不會只是弄出聲音來,而會有一個(也許模糊但不會不在)的方向:一首曲子、一段樂句、甚至一種指法練習。任何一種都有一個excellence的狀態呵。
阿 義
13 years ago
否則只要當個樂迷也就夠了,對吧?團有團的情境,個人有個人的動機,只要先認清楚哪些是自己的初衷、哪些是參加樂團衍生的責任,或許就可以找到一個點說服自己留下來,或者離開。
阿 義
13 years ago
從個人的角度來說,選哪一個並不是重點(林仲威不要跳腳哈),重點是你找到說服自己的好理由。我想,這是不管在哪(個團體)裡都一樣的道理。」
Si Bín-Siông
13 years ago
很多地方也有這樣的問題啊,例如研究領域。不管這個教授多怪,但若他是頂尖的研究員,大家都還是會容忍
海小毛。
13 years ago
這不就和寫作會一樣?
謝安琪
13 years ago
seafeather: 完全一樣
許阿堯
13 years ago
好專業XD
阿 義
13 years ago
seafeather: 中肯姊
阿 義
13 years ago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