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想到林安梧老師在一次研討會上,對很多學者做研究總是處處都用西方理論這件事,形容為「妓女恩客情結」,在場某位論文題目正好是西方理論的林姓中研院學者整個暴怒。
妓女恩客拿來研討會上講可能有點不妥,拿來說那些教改豬腦官員應該剛好而已。
不過可以想像保守的中文學術場域這樣比喻氣氛會有多凝重,老師真大膽啊~但確實是其來有自,也高興總算有人注意到了
但是不是說西方不好,以前我最著迷的課就是西方文學思潮
但是不能被西方理論霸佔身體啊!一直以來理解理論的作用是來幫助思考的模式的,西方邏輯尤其可以補足中文的感性
但好奇的是,現在中文所研究的是中文的作者或作品,還是要引用西方理論嗎??
上林安梧、顏崑陽的課,他們都極力灌輸學生們從自己的土壤裡面汲取養分,可是他們自己都對西方理論熟到不行啊....
中文學界很多都很愛用西方理論,因為古典文獻大都是散的東西,沒有系統化的分析,所以隨便拿個什麼空間詩學之類的理論進來套,一個蘿蔔一個坑似的塞來塞去,論文就一篇一篇生產出來啦
至於思想和哲學大概就是牟宗三先生的影響實在太深,以至於不學西洋哲學好像就不能做中國哲學似的...
應該會有辦法統合古典的理論並且應用在現代......外文經典都可以翻譯了,文言文沒有失傳也切合著我們的文化經驗一點都不是問題
我也想到之前陳傳興到我們學校演講時,他說台灣現在沒有哲學(我想大陸就更不用說了),社會現代化確實受西方影響很大,要思考一定避不掉西方,不過有沒有其他可能呢?
如果說刻意完全迴避西方理論就又過頭了,我覺得最難的是,我們這一代和古典確實有些隔閡,我們不像老師們總是用背誦的,受過扎實的古典文學訓練--線上資料庫實在太方便了...
倒是沒想過這個問題~這就是手工的意義所在嗎......不過消化跟吸收的過程確實就這麼過去了,難怪不扎實
= =很認真看完妳跟某人的中西方理論學術之辯(= =所以說我不喜歡學術 有那個"術"字 就有所限制 但這不代表我討厭學者與理論 只是覺得 越到高處 與名聲地位為代價所換來得
我覺得知識越多 寬容越少 但沒有雄厚的知識當基礎 根本不知道寬容兩個字怎麼寫
妳能長成今天這樣一個人 世上妳最討厭的東西都是造就妳成為今天這樣一個人 包括思想情感的養份
所以我覺得去分析根本 然後剔除某部份說那不是根 相當無聊 每天呼吸的空氣有辦法分東西嗎? 從小看得書 有多少東西混雜 妳吃得食物 享有得科技一堆西方產物
真要說 臺灣跟中國大陸還有得分咧 一堆古典文學都是在中國大陸產得 臺灣讀個屁啊 如果真要分
所以予其論根 不如論妳想怎麼想 怎麼寫 出處為何無所謂 只要妳能自圓其說 然後說服別人給妳一塊地立足就夠了 這是為了生存
至於生活 = =我真覺得別人說說 自己隨便聽聽 會在自己生活中 生命中開花結果的 時候到了 自然就會有 不急著去反對什麼 或死守支持什麼
嗯 而且有個有趣的現象 有時不持有夠狹礙的一方己見 還真難被某一派廣大群眾支持 更別提所謂"獨樹一流"
這在各個領域都是常見的把戲 所以請放心放大妳的"偏見" 這世上沒有真正完美的公正無私與仲裁者
有的就是百家齊放 然後彼此激盪出各色燦爛的火花 嗯 比起放火花 我比較想當欣賞火花的人 或者安置火花的夜空
(而且真要說 歐洲各國與美國也有相當多差異 彼此都不會喜歡硬被只歸為一個"西字" 然後中字呢 范圍在哪? 恐怕也不純粹吧 古今的交界又在哪 又是一堆爭議)
現在的台灣已經好很多了,但至少在五年前,還很少探索自己的共識......西方的語言或東西感覺就是比較有質感比較時尚,這樣的價值觀被默默的烙印在我們的心中